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水利工程论文--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

水利工程景观化设计研究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8页
1. 绪论第8-15页
     ·选题背景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·古代水利工程景观的启发第8页
       ·现代水利工程与景观的结合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·水利工程与景观的矛盾思考第9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、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10页
  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·研究框架第11页
  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·国内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·国外研究现状第13-15页
2. 水利工程景观化的基础理论研究第15-32页
     ·水利工程概念解析第15页
     ·水利工程的类型第15-22页
       ·依据水工建筑物功能分类第15-21页
       ·依据所承担任务的不同分类第21-22页
     ·景观角度下当前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·“机器模式”下的水利工程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·产生生态胁迫的水利工程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·单一功能目标的水利工程第25-26页
     ·水利工程景观化概念第26页
     ·水利工程景观化的内涵挖掘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·功能化内涵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·生态化内涵第28页
       ·艺术化内涵第28-29页
     ·水利工程景观化的相关理论基础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·水工美学第29页
       ·生态水利工程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·景观基础设施第30页
     ·水利工程景观化的原则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·安全性原则第30页
       ·整体性原则第30页
       ·功能性原则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·艺术性原则第31页
       ·生态性原则第31页
     ·本章小结第31-32页
3. 水利工程景观化的核心策略第32-54页
     ·水利工程与景观结合的潜力第32-38页
       ·风景塑造与水利工程的结合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·游憩需求与水利工程的结合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·生态与水利工程的结合第37-38页
     ·功能化—设计具有多样公共功能的水利工程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·塑造人性化亲水活动场地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·塑造多样的科普宣教形式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·开发多样的娱乐体育功能第42-43页
     ·生态化—构建水利工程与自然的良性互动第43-48页
       ·最大程度赋予水体近自然状态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·生态材料的使用第45-48页
     ·艺术化—运用景观艺术手法塑造水利工程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·融入环境的地域协调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·变化多样的水景塑造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·传统结构的创新变化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·色彩灯光的细节关注第52-53页
     ·本章小结第53-54页
4. 基于水利工程分类的景观化特色研究第54-97页
     ·渠道第54-63页
       ·渠道的结构概述第54页
       ·渠道的景观化特色第54-63页
     ·堤岸第63-77页
       ·堤岸的结构概述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·堤岸的景观化特色第64-77页
     ·水坝第77-85页
       ·水坝的结构概述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·水坝的景观化特色第78-85页
     ·水闸第85-91页
       ·水闸的结构概述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·水闸的景观化特色第86-91页
     ·其他水利工程第91-96页
       ·鱼道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·渡槽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·升船机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·丁坝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·水泵站第96页
     ·本章小结第96-97页
5. 水利工程景观化的困境与未来第97-102页
     ·困境—水利工程景观化实践的阻碍与建议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·强化意识,突破工程眼前利益的桎梏第97页
       ·制定标准,量化生态保护指标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·加强合作,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第98页
     ·未来—水利工程景观化的发展趋势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·减少“工程”的水利景观化趋势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·信息化倾向第100页
  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0-102页
6. 结论第102-104页
     ·研究总结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·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03-104页
参考文献第104-107页
个人简介第107-108页
导师简介第108-109页
致谢第109页

论文共10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北京市典型林分对PM2.5等大气颗粒物调控作用研究
下一篇:城市公园雨水利用设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