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文物考古论文

森林工业遗产及其保护和利用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 绪论第8-12页
 一、问题的提出第8页
 二、文献综述与评论第8-10页
 三、研究视角、方法和框架第10-11页
  (一) 研究视角、方法第10页
  (二) 研究框架第10-11页
 四、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1页
  (一) 研究目的第11页
  (二) 研究意义第11页
 引文和注释第11-12页
第二章 森林工业遗产的提出第12-18页
 一、工业遗产的保护及其意义第12-14页
  (一) "工业遗产"概念的形成第12-13页
  (二) 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第13-14页
 二、森林工业遗产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(一) 关于森林工业遗产研究的必要性第15页
  (二) 森林工业遗产研究的可能性第15页
 三、森林工业遗产的界定第15-17页
  (一) "森林工业遗产"概念第15-16页
  (二) 与相关概念的区别第16-17页
 四、本章小结第17页
 引文和注释第17-18页
第三章 森林工业遗产基础研究第18-29页
 一、森林工业遗产产生的原因第18-20页
 二、森林工业遗产保护的分类研究第20-23页
  (一) 文化类型第20-21页
  (二) 规划类型第21-23页
 三、森林工业遗产的性质第23-24页
 四、森林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第24-26页
 五、森林工业遗产的"保护—生长模式"第26-27页
 六、本章小结第27页
 引文和注释第27-29页
第四章 伊春森林工业遗产及其保护第29-44页
 一、伊春森林工业技术史第29-34页
  (一) 初创时期(1905—1945年)第30页
  (二) 创业时期(1946—1957年)第30-32页
  (三) 起飞时期(1958—1966年)第32-33页
  (四) 曲折时期(1967—1976年)第33-34页
  (五) 复兴时期(1977—1998年)第34页
 二、伊春的森林工业遗产第34-38页
  (一) 保护标准第34-35页
  (二) 遗产类型第35-37页
  (三) 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问题第37-38页
 三、伊春森林工业遗产的"保护—生长模式"第38-42页
  (一) 初级阶段:遗产保护地第38-40页
  (二) 升级阶段:伊春森林工业遗产廊道第40-41页
  (三) 高级阶段:生态城市伊春第41-42页
 四、本章小结第42页
 引文和注释第42-44页
结论第44-45页
 一、本文研究的结论第44页
 二、研究的局限性及期待第44-45页
参考文献第45-48页
附录1 各国森林工业遗产地一览第48-56页
附录2 伊春森林工业遗产第56-58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8-60页
致谢第60页

论文共6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网络交往行为与交往理性
下一篇:基于STS视域下的生态环境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