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7页 |
·引言 | 第14-15页 |
·钠离子电池的提出及其工作原理 | 第15-17页 |
·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| 第17-21页 |
·过渡金属氧化物 | 第17-19页 |
·磷酸盐系化合物 | 第19-21页 |
·其他正极材料 | 第21页 |
·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| 第21-24页 |
·碳基负极材料 | 第21-23页 |
·合金类材料 | 第23-24页 |
·有机物和其他 | 第24页 |
·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| 第24-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37页 |
第二章 实验方法 | 第37-40页 |
·引言 | 第37页 |
·实验原料和仪器 | 第37-38页 |
·样品的物性分析与表征 | 第38-39页 |
·物相分析 | 第38页 |
·形貌和微结构分析 | 第38页 |
·比表面和孔结构 | 第38-39页 |
·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 | 第39页 |
·表面电子价态分析 | 第39页 |
·样品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| 第39-40页 |
·测试用半电池的组装 | 第39页 |
·充放电性能测试 | 第39页 |
·循环伏安(CV)测试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还原氧化石墨烯(rGO)膜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 | 第40-64页 |
·引言 | 第40-41页 |
·氙灯曝光快速制备rGO膜及其储钠性能分析 | 第41-50页 |
·氙灯曝光制备rGO膜 | 第41-42页 |
·氙灯曝光制备rGO膜的表征 | 第42-47页 |
·氙灯曝光制备rGO膜的储钠性能分析 | 第47-50页 |
·快速加热法制备rGO膜及其储钠性能分析 | 第50-56页 |
·快速加热法制备rGO膜 | 第50-51页 |
·快速加热法制备rGO膜的表征 | 第51-55页 |
·快速加热法制备rGO膜储钠性能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还原方法对rGO膜储钠性能影响的分析 | 第56-57页 |
·rGO膜储钠机理研究 | 第57-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第四章 硫化钼/碳(MoS_2/C)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 | 第64-80页 |
·引言 | 第64-65页 |
·MoS_2/C复合膜的制备 | 第65-66页 |
·纳米纤维素(NFC)的制备 | 第65-66页 |
·MoS_2/NFC复合膜的制备及热处理 | 第66页 |
·MoS_2/C复合膜物性分析与表征 | 第66-73页 |
·表面形貌分析 | 第66-70页 |
·物相和微观结构 | 第70-73页 |
·薄膜电阻和碳含量分析 | 第73页 |
·MoS_2/C复合膜储钠性能分析 | 第73-7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
第五章 以木质纤维为原料制备多种碳纸/膜及其储钠性能 | 第80-102页 |
·引言 | 第80-81页 |
·TEMPO氧化木质纤维(TOWFs)制备碳纸及其储钠性能 | 第81-90页 |
·以TOWFs制备碳纸 | 第81-82页 |
·TOWFs制备碳纸的表征 | 第82-90页 |
·纤维素纳米晶(CNC)制备多孔碳膜及其储钠性能 | 第90-97页 |
·以CNC制备多孔碳膜 | 第90-91页 |
·以CNC制备多孔碳膜的表征 | 第91-94页 |
·CNC热处理过程的MD模拟和原位TEM分析 | 第94-96页 |
·以CNC制备多孔碳膜的储钠性能 | 第96-97页 |
·对WFs的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碳化产物储钠性能的影响 | 第97-9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9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02页 |
第六章 低弯曲度的多孔碳负极(LTC)及其储钠性能 | 第102-116页 |
·引言 | 第102-103页 |
·木材直接制备LTC | 第103-104页 |
·LTC样品的表征 | 第104-107页 |
·比表面和孔结构分析 | 第104-105页 |
·XRD、Raman和微结构分析 | 第105-106页 |
·表面形貌分析 | 第106-107页 |
·LTC样品的储钠性能 | 第107-111页 |
·弯曲度对LTC样品储钠性能的影响 | 第107-109页 |
·担载量对LTC样品储钠性能的影响 | 第109-111页 |
·全电池的组装与性能 | 第111-11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16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6-119页 |
·结论 | 第116-118页 |
·展望 | 第118-119页 |
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19-121页 |
致谢 | 第121-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