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市城六区三维绿量估算与分析研究
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0页 |
| 目录 | 第10-13页 |
| 1 引言 | 第13-25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3S技术及其集成 | 第14-16页 |
| ·全球定位系统 | 第14-15页 |
| ·地理信息系统 | 第15页 |
| ·遥感 | 第15-16页 |
| ·3S技术集成 | 第16页 |
| ·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| 第16-18页 |
| ·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| 第16-18页 |
| ·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特点 | 第18页 |
| ·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进展 | 第18-23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| 第23-2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| 2 研究区概况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5-35页 |
| ·研究区概况 | 第25-30页 |
| ·行政区划 | 第25页 |
| ·自然地理要素 | 第25-26页 |
| ·气侯特征 | 第26页 |
| ·地形地貌 | 第26页 |
| ·水文特征 | 第26-27页 |
| ·土壤因子 | 第27-29页 |
| ·研究区森林植被 | 第29-30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0-31页 |
| ·数据与资料收集 | 第30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0-31页 |
| ·主要研究方法 | 第31-33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33-34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| 第3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| 3 数据获取与处理 | 第35-79页 |
| ·实测数据 | 第35-62页 |
| ·外业数据采集技术路线 | 第35-37页 |
| ·扫描数据 | 第37-38页 |
| ·每木检尺 | 第38页 |
| ·点云数据提取 | 第38-41页 |
| ·测树因子提取 | 第41-44页 |
| ·误差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·树冠体积的计算 | 第45-54页 |
| ·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测量树冠体积的方法 | 第45-46页 |
| ·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测量树冠体积的数学模型 | 第46-50页 |
| ·此种树冠体积计算方法与以往计算方法的对比 | 第50-51页 |
| ·计算树冠体积的程序实现 | 第51-54页 |
| ·"冠径-冠高"方程的计算 | 第54-62页 |
| ·LOGISTIC回归模型概述 | 第54-55页 |
| ·LOGISTIC回归模型一般公式 | 第55页 |
| ·修正的LOGISTIC曲线 | 第55-56页 |
| ·测树因子 | 第56-57页 |
| ·参数计算 | 第57-60页 |
| ·模型的检验 | 第60-62页 |
| ·遥感影像的处理 | 第62-78页 |
| ·SPOT5遥感影像预处理 | 第62-73页 |
| ·自动配准 | 第63-65页 |
| ·数据融合 | 第65-67页 |
| ·大气校正 | 第67页 |
| ·几何校正 | 第67-70页 |
| ·波段组合 | 第70-72页 |
| ·图像增强 | 第72-73页 |
| ·图像裁减与拼接 | 第73页 |
| ·遥感影像分类原理与方法 | 第73-74页 |
| ·遥感影像分类基本原理 | 第73-74页 |
| ·遥感影像分类方法 | 第74页 |
| ·遥感信息提取与分类精度评价 | 第74-78页 |
| ·遥感信息分类与提取 | 第75-78页 |
| ·遥感分类精度评价 | 第7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8-79页 |
| 4 模型建立 | 第79-95页 |
| ·三维绿量遥感基础 | 第79-81页 |
| ·植物遥感原理 | 第79页 |
| ·植被指数模型 | 第79-81页 |
| ·比值植被指数(RVI) | 第79-80页 |
| ·归一化植被指数(NDVI) | 第80页 |
| ·差值植被指数(DVI) | 第80页 |
| ·绿度植被指数(GVI) | 第80-81页 |
| ·土壤调节植被指数(SAVI) | 第81页 |
| ·修改型土壤调节植被指数(MSAVI) | 第81页 |
| ·建模数据分析 | 第81-86页 |
| ·遥感数据分类结果 | 第81-82页 |
| ·参与建模数据整理 | 第82-83页 |
| ·样木扫描数据整理 | 第82页 |
| ·数据特点 | 第82-83页 |
| ·单株树木灰度值提取 | 第83-85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85-86页 |
| ·建模过程及分析 | 第86-94页 |
| ·针叶树三维绿量模型建立 | 第87-91页 |
| ·针叶树实测数据整理及自变量筛选 | 第87-88页 |
| ·针叶树模型构建 | 第88页 |
| ·针叶树模型检验 | 第88-90页 |
| ·模型预测精度评价 | 第90-91页 |
| ·阔叶树三维绿量模型建立 | 第91-94页 |
| ·阔叶树实测数据整理及自变量筛选 | 第91页 |
| ·阔叶树模型构建 | 第91页 |
| ·阔叶树模型检验 | 第91-93页 |
| ·模型预测精度评价 | 第93-9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| 5 北京市城六区三维绿量估算与分析 | 第95-109页 |
| ·北京市城六区三维绿量估算 | 第95-99页 |
| ·北京市城六区三维绿量分析 | 第99-105页 |
| ·生态效益分析 | 第105-107页 |
| ·生态效益的内容 | 第105-106页 |
| ·城市森林的降温增湿作用 | 第105页 |
| ·滞尘减污 | 第105-106页 |
| ·吸收二氧化硫 | 第106页 |
| ·固碳释氧 | 第106页 |
| ·生态效益的分析与评价 | 第106-107页 |
| ·意见和建议 | 第107-10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| 6 结论与讨论 | 第109-113页 |
| ·结论 | 第109-110页 |
| ·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10页 |
| ·讨论 | 第110-11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3-122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122-124页 |
| 导师简介 | 第124-126页 |
| 致谢 | 第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