漓江护岸措施功能评价与修复方案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1 引言 | 第8-16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9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9-16页 |
| ·河岸带定义、结构和功能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| ·河岸带护岸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| ·护岸措施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2. 研究内容、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6-2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6-20页 |
| ·基础调查 | 第16-17页 |
| ·典型样地调查 | 第17页 |
| ·评价方法 | 第17页 |
| ·评价指标获取方法 | 第17-18页 |
| ·数据处理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0-22页 |
| 3. 研究区概况 | 第22-26页 |
| ·研究区自然概况 | 第22-23页 |
| ·地理位置 | 第22-23页 |
| ·地质地貌 | 第23页 |
| ·气候 | 第23页 |
| ·水文 | 第23页 |
| ·土壤 | 第23页 |
| ·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3-26页 |
| 4. 漓江(桂林-阳朔段)护岸措施调查 | 第26-34页 |
| ·护岸措施的数量特征 | 第27页 |
| ·护岸措施的长度特征 | 第27-29页 |
| ·护岸措施的型式特征 | 第29-31页 |
| ·护岸措施的分布特征 | 第31-34页 |
| 5. 典型护岸措施护岸效果分析 | 第34-44页 |
| ·典型护岸措施的选取 | 第34页 |
| ·岸坡稳固效果分析 | 第34-37页 |
| ·土壤抗剪强度比较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·有效根密度比较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·土壤紧实度比较分析 | 第36页 |
| ·土壤含水率比较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·植物恢复效果分析 | 第37-40页 |
| ·植物多样性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·生物量分析 | 第39页 |
| ·地表枯落物总量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·景观效果分析 | 第40-44页 |
| ·环境协调性分析 | 第41页 |
| ·观赏性分析 | 第41页 |
| ·近自然程度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·颜色丰富度分析 | 第42页 |
| ·公众认可度分析 | 第42-44页 |
| 6. 典型护岸措施功能评价 | 第44-52页 |
| ·评价方法的确定 | 第44页 |
| ·护岸措施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| 第44-45页 |
| ·评价体系的确立原则 | 第44页 |
| ·评价体系的构建 | 第44-45页 |
| ·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45-48页 |
| ·评价指标赋值 | 第48-49页 |
| ·评价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2页 |
| 7. 漓江护岸措施修复等级划分及方案 | 第52-62页 |
| ·漓江护岸措施修复等级划分 | 第52-56页 |
| ·漓江护岸措施修复等级划分目的与意义 | 第52页 |
| ·漓江护岸措施修复等级划分方法 | 第52-54页 |
| ·漓江护岸措施修复等级划分基本原则 | 第54页 |
| ·漓江护岸措施修复等级划分结果 | 第54-56页 |
| ·漓江护岸措施修复方案 | 第56-62页 |
| ·漓江I级护岸措施修复方案 | 第56-59页 |
| ·漓江II级护岸措施修复方案 | 第59-62页 |
| 8. 结论与建议 | 第62-64页 |
| ·结论 | 第62-63页 |
| ·建议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| 附件 | 第68-72页 |
| 个人简介 | 第72-74页 |
| 导师简介 | 第74-76页 |
| 获得成果目录 | 第76-78页 |
| 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