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1页 |
| 中英文缩略词表 | 第11-12页 |
| 引言 | 第12-13页 |
|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| 第13-27页 |
| 1.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13-14页 |
| ·主要仪器 | 第13页 |
| ·主要试剂 | 第13-14页 |
| ·主要耗材 | 第14页 |
| ·实验地点 | 第14页 |
| 2. 研究对象 | 第14-17页 |
| ·诊断标准 | 第14-15页 |
| ·临床资料(见附录2) | 第15-17页 |
| 3. 研究方法 | 第17-26页 |
| ·样本分组 | 第17页 |
| ·血样采集 | 第17-18页 |
| ·分组干预 | 第18页 |
| ·干预前各组血样处理 | 第18-19页 |
| ·进行DNA甲基化高通量筛选 | 第19-23页 |
| ·干预后各组血样处理 | 第23-24页 |
| ·逆转录cDNA | 第24-25页 |
| ·Real-time PCR检测 | 第25-26页 |
| 4. 统计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| 第27-48页 |
| ·临床资料统计分析 | 第27-31页 |
| ·血糖的分析 | 第27页 |
| ·血压的分析 | 第27-28页 |
| ·血脂的分析 | 第28页 |
| ·体重指数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·早发冠心病血瘀证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 | 第29页 |
| ·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比较 | 第29-30页 |
| ·两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的比较 | 第30页 |
| ·家系两组患者干预后疗效比较 | 第30-31页 |
| ·干预前各组DNA甲基化450k芯片检测结果 | 第31-34页 |
| ·数据分析 | 第34-42页 |
| ·分析流程 | 第34-35页 |
| ·样本beta值密度曲线 | 第35页 |
| ·数据归一化 | 第35-39页 |
| ·差异甲基化位点 | 第39页 |
| ·差异甲基化位点的染色体分布 | 第39-40页 |
| ·差异甲基化区域 | 第40-42页 |
| ·差异DNA甲基化基因选取 | 第42-43页 |
| ·干预后各组CHL1、ZEB2基因的RT-PCR结果 | 第43-45页 |
| ·CHL1基因在各组间表达的情况(见下表) | 第45-46页 |
| ·统计结果 | 第46页 |
| ·ZEB2基因在各组间表达的情况(见下表) | 第46页 |
| ·统计结果 | 第46-48页 |
| 第三部分 讨论 | 第48-57页 |
| 1. 中医学对早发冠心病的认识 | 第48-52页 |
| ·证候表现 | 第48-49页 |
| ·病因 | 第49-50页 |
| ·病机 | 第50-51页 |
| ·治则治法 | 第51页 |
| ·养心通脉方 | 第51-52页 |
| ·养心通脉方煎服法 | 第52页 |
| 2. 现代医学对早发冠心病的认识 | 第52-54页 |
| ·现代医学理论依据 | 第52-53页 |
| ·DNA甲基化与早发冠心病的关系 | 第53-54页 |
| ·家系早发冠心病血瘀证与CHL1,ZEB2基因相关性研究 | 第54页 |
| 3. 亚健康状态与早发冠心病的关系 | 第54-55页 |
| 4. 养心通脉方对家系早发冠心病血瘀证易感基因调控的关系 | 第55-56页 |
| 5. 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56-57页 |
| 结论 | 第57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-5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| 附录1:综述 | 第64-7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0页 |
| 附录2:家系早发冠心病临床调查表 | 第70-72页 |
| 附录3:中医症状积分表 | 第72-73页 |
| 附录4:硕士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