叙事治疗方法在个案工作中的应用--以李嘉诚基金会宁养项目为例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4页 |
一、研究源起 | 第7-8页 |
二、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8页 |
三、相关研究综述 | 第8-12页 |
(一)关于癌症的研究 | 第8-9页 |
(二)关于宁养(临终关怀)的研究 | 第9-10页 |
(三)关于叙事治疗的研究 | 第10-12页 |
四、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(一)叙事 | 第12页 |
(二)宁养疗护 | 第12-13页 |
五、本文的研究特色 | 第13页 |
六、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(一)文献研究 | 第13页 |
(二)实地研究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叙事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 | 第14-17页 |
一、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 | 第14-16页 |
(一)存在主义理论 | 第14-15页 |
(二)符号互动论 | 第15页 |
(三)人本主义理论 | 第15页 |
(四)标签理论 | 第15-16页 |
二、叙事治疗的基本思想 | 第16-17页 |
第三章 叙事治疗方法介入癌症晚期患者的具体应用 | 第17-35页 |
一、外化对话 | 第17-21页 |
二、改写对话 | 第21-23页 |
三、重塑对话 | 第23-25页 |
四、界定仪式 | 第25-28页 |
五、凸显特殊事件的对话 | 第28-33页 |
六、支撑性对话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| 第35-37页 |
一、效果评估 | 第35页 |
(一)服务的认可 | 第35页 |
(二)案主的改变 | 第35页 |
二、叙事治疗方法介入癌晚患者的优势 | 第35-36页 |
(一)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视角 | 第35页 |
(二)注重与错误认知结构的疏离 | 第35-36页 |
(三)强调生命的意义 | 第36页 |
(四)心理镇痛 | 第36页 |
三、叙事治疗方法介入癌晚患者的局限 | 第36-37页 |
(一)案主离世,服务中断 | 第36页 |
(二)工作者的实务能力 | 第36页 |
(三)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| 第36页 |
(四)服务层面有限 | 第36-37页 |
总结 | 第37-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8-40页 |
致谢 | 第40-41页 |
个人简历 | 第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