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4页 |
前言 | 第14-19页 |
第一部分 姜黄素自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及药学研究 | 第19-40页 |
1 引言 | 第19页 |
2 材料与仪器 | 第19-20页 |
·材料 | 第19-20页 |
·仪器 | 第20页 |
3 方法 | 第20-25页 |
·含量测试的方法学研究 | 第20-21页 |
·姜黄素自乳化给药系统的处方研究 | 第21-23页 |
·姜黄素自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 | 第23页 |
·姜黄素自乳化给药系统的初步质量评价 | 第23-25页 |
4 实验结果 | 第25-37页 |
·吸收波长的确定 | 第25页 |
·辅料干扰实验 | 第25-26页 |
·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6-27页 |
·准确度试验 | 第27页 |
·精密度实验 | 第27-28页 |
·稳定性实验 | 第28-29页 |
·姜黄素溶解度研究 | 第29页 |
·伪三元相图的研究 | 第29-30页 |
·油相比例对粒径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乳化剂和辅助乳化剂的比例对粒径的影响 | 第31页 |
·稀释介质的pH对粒径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·不同载药量对粒径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·外观 | 第33页 |
·pH值的测定 | 第33页 |
·姜黄素SMEDDS含量测定 | 第33-34页 |
·释放度实验 | 第34-35页 |
·姜黄素自乳化给药系统的粒径测定 | 第35-37页 |
·样品储存稳定性研究 | 第37页 |
5 讨论 | 第37-39页 |
6 结论 | 第39-40页 |
第二部分 姜黄素SMEDDS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40-63页 |
1 引言 | 第40页 |
2 仪器、试剂与动物 | 第40-41页 |
·试剂 | 第40页 |
·仪器 | 第40-41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41页 |
3 方法 | 第41-45页 |
·大鼠血浆中姜黄素浓度LC-MS测定方法的建立和验证 | 第41-43页 |
·LC-MS分析方法 | 第41-42页 |
·样品处理方法 | 第42页 |
·专属性实验 | 第42页 |
·标准曲线的制备 | 第42页 |
·检测限 | 第42页 |
·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 | 第42页 |
·萃取回收率 | 第42-43页 |
·稳定性试验 | 第43页 |
·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43-44页 |
·口服给药制剂的制备 | 第43页 |
·放线菌酮溶液的配制 | 第43页 |
·动物实验方法 | 第43-44页 |
·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和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参数计算 | 第44页 |
·统计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相对生物利用度的计算 | 第45页 |
4 实验结果 | 第45-60页 |
·专属性实验结果 | 第45-46页 |
·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46页 |
·检测限 | 第46页 |
·准确度和精密度实验 | 第46-47页 |
·萃取回收率 | 第47-48页 |
·稳定性试验结果 | 第48页 |
·血药浓度-时间结果 | 第48-52页 |
·平均血药浓度-时间曲线结果 | 第52页 |
·药代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 | 第52-54页 |
·统计学分析结果 | 第54-59页 |
·相对生物利用度计算结果 | 第59-60页 |
5 讨论 | 第60-62页 |
6 结论 | 第62-63页 |
全文总结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文献综述 | 第67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