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主要符号对照表 | 第9-13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3-24页 |
| ·课题背景 | 第13-18页 |
| ·我国发展煤基多联产能源系统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煤基多联产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| 第14-16页 |
| ·多联产系统优化的意义和主要问题 | 第16-18页 |
| ·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8-21页 |
| ·多联产能源系统的性能评价研究 | 第18-19页 |
| ·多联产能源系统的集成优化研究 | 第19-20页 |
| ·多联产系统经济性分析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21-23页 |
| ·章节安排 | 第23-24页 |
| 第2章 多联产系统能量与物质利用综合评价 | 第24-54页 |
| ·本章引论 | 第24-25页 |
| ·多联产系统建模方法 | 第25-28页 |
| ·气化系统 | 第25-26页 |
| ·甲醇合成系统 | 第26-27页 |
| ·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| 第27-28页 |
| ·多联产系统性能评价思路 | 第28-29页 |
| ·多联产系统评价指标设计 | 第29-35页 |
| ·能效评价指标设计 | 第29-34页 |
| ·物质利用评价指标设计 | 第34-35页 |
| ·多联产系统能量与物质利用综合评价 | 第35-53页 |
| ·流程配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| 第36-47页 |
| ·先进技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| 第47-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第3章 基于水煤浆预热技术的多联产/IGCC系统分析 | 第54-64页 |
| ·本章引论 | 第54页 |
| ·水煤浆预热技术介绍 | 第54-56页 |
| ·水煤浆预热技术的集成方案设计 | 第56-57页 |
| ·水煤浆预热技术对系统效率的影响 | 第57-63页 |
| ·气化炉的冷煤气效率和合成气组分 | 第57-59页 |
| ·无CCS的IGCC系统 | 第59-62页 |
| ·有CCS的IGCC系统效率 | 第62-6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| 第4章 多联产系统换热网络优化 | 第64-81页 |
| ·本章引论 | 第64页 |
| ·换热网络超结构模型 | 第64-67页 |
| ·超结构建模方法与求解 | 第65-66页 |
| ·多联产系统超结构建模思路 | 第66-67页 |
| ·换热网络优化模型的数学表述 | 第67-74页 |
| ·余热锅炉 | 第67-70页 |
| ·外部热源 | 第70-71页 |
| ·目标函数 | 第71-72页 |
| ·模型参数设置 | 第72-74页 |
| ·换热网络优化结果分析 | 第74-79页 |
| ·无外部热源条件下余热锅炉的优化结果分析 | 第74-76页 |
| ·多联产系统热源对优化结果的影响 | 第76-78页 |
| ·换热网络关键参数对优化结果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| 第5章 多联产系统经济性分析 | 第81-101页 |
| ·本章引论 | 第81-82页 |
| ·学习曲线理论简介 | 第82页 |
| ·多联产系统投资的学习曲线模型 | 第82-91页 |
| ·设备投资估算方法 | 第82-84页 |
| ·学习曲线模型建立 | 第84-86页 |
| ·设备容量的时间变化趋势 | 第86-90页 |
| ·模型结果分析 | 第90-91页 |
| ·技术发展对多联产系统经济性的影响 | 第91-100页 |
| ·先进技术的投资成本与进步率估算 | 第91-93页 |
| ·先进设备容量的发展趋势设定 | 第93-94页 |
| ·先进技术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| 第94-99页 |
| ·敏感性分析 | 第99-10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| 第6章 结论 | 第101-105页 |
| ·研究工作总结 | 第101-102页 |
| ·主要创新点 | 第102-103页 |
| ·进一步工作展望 | 第103-10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5-113页 |
| 致谢 | 第113-115页 |
| 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15-11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