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创新点 | 第1-11页 |
摘要 | 第11-14页 |
ABSTRACT | 第14-1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52页 |
·引言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8-21页 |
·安防设备、安防节点和安全防范系统的界定 | 第21-31页 |
·安全防范的概念 | 第21-23页 |
·安防设备的定义 | 第23页 |
·安防节点的定义 | 第23页 |
·安全防范系统的定义 | 第23-24页 |
·安全防范系统的简介 | 第24-28页 |
·安全防范系统的特点 | 第28-30页 |
·设备、节点、系统划分的目的和意义 | 第30-31页 |
·防护能力与防护效能的界定 | 第31-33页 |
·防护能力的定义 | 第31-32页 |
·防护效能的定义 | 第32页 |
·防护能力与防护效能之间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33-42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36-39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39-42页 |
·研究现状小结 | 第42页 |
·面临的关键问题 | 第42-44页 |
·面临的理论问题 | 第42-43页 |
·面临的技术问题 | 第43-44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及之间的关系 | 第44-4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44-48页 |
·研究内容之间的关系 | 第48-49页 |
·论文组织结构 | 第49-52页 |
第二章 基于失效特征量退化分析模型的安防设备失效评估技术 | 第52-72页 |
·引言 | 第52页 |
·安防设备失效特征量的定义 | 第52-53页 |
·安防设备失效的定义与失效机理分析 | 第53页 |
·安防设备失效的类型 | 第53-55页 |
·突发型失效 | 第53-54页 |
·退化型失效 | 第54-55页 |
·安防设备失效特征量的选择规则 | 第55-56页 |
·安防设备失效特征量退化分析模型 | 第56-63页 |
·安防设备失效度和有效度 | 第56-57页 |
·安防设备失效概率密度 | 第57页 |
·安防设备失效率 | 第57-58页 |
·失效特征量退化分析模型 | 第58-63页 |
·安防设备失效评估模型 | 第63-65页 |
·单失效特征量的安防设备失效评估模型 | 第63页 |
·多失效特征量的安防设备失效评估模型 | 第63-65页 |
·仿真实验分析 | 第65-71页 |
·仿真实验目的与原理 | 第65页 |
·仿真实验的条件及设备 | 第65页 |
·仿真实验方法 | 第65-68页 |
·安防设备失效评估仿真与分析 | 第68-7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三章 基于安防设备失效度的安防节点的防护能力失效评估技术 | 第72-84页 |
·引言 | 第72-73页 |
·串联结构的安防节点的防护能力失效评估模型 | 第73-74页 |
·并联结构的安防节点的防护能力失效评估模型 | 第74-75页 |
·串并联结构的安防节点的防护能力失效评估模型 | 第75-76页 |
·并串联结构的安防节点的防护能力失效评估模型 | 第76-77页 |
·混联结构的安防节点的防护能力失效评估模型 | 第77-80页 |
·仿真实验分析 | 第80-83页 |
·仿真实验目的与原理 | 第80-81页 |
·仿真实验的条件及设备 | 第81页 |
·防护能力失效性分析模型仿真 | 第81-8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四章 基于风险熵的安防节点效能评估技术 | 第84-102页 |
·引言 | 第84页 |
·安防节点防护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 | 第84-86页 |
·人防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| 第84-85页 |
·物防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| 第85-86页 |
·技防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| 第86页 |
·风险熵模型概述 | 第86-92页 |
·风险熵的定义 | 第86-88页 |
·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隶属度权重确定方法 | 第88-91页 |
·基于风险熵的防护效能度量方法 | 第91页 |
·基于风险熵的防护能力度量方法 | 第91-92页 |
·基于风险熵的安防节点效能评估模型 | 第92-93页 |
·安防节点防护能力相互独立时的效能评估方法 | 第92-93页 |
·安防节点防护能力相互关联时的效能评估方法 | 第93页 |
·仿真实验分析 | 第93-101页 |
·仿真实验目的与原理 | 第93-94页 |
·仿真实验的条件及设备 | 第94页 |
·风险熵模型仿真 | 第94-99页 |
·安防节点效能评估仿真 | 第99-10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第五章 基于防护最薄弱路径代价的安防系统效能评估技术 | 第102-112页 |
·引言 | 第102-103页 |
·基于安防节点效能的路径代价模型 | 第103-104页 |
·安防系统防护最薄弱路径模型与算法 | 第104-105页 |
·防护最薄弱路径模型 | 第104页 |
·防护最薄弱路径算法 | 第104-105页 |
·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模型 | 第105-106页 |
·单防护目标的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模型 | 第106页 |
·多防护目标的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模型 | 第106页 |
·仿真实验分析 | 第106-111页 |
·仿真实验的目的与原理 | 第106-107页 |
·仿真实验的条件及设备 | 第107页 |
·防护最薄弱路径模型与算法仿真 | 第107-111页 |
·安全防范系统效能评估仿真 | 第11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1-112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12-116页 |
·本文的贡献与创新之处 | 第112-114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114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22页 |
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22-123页 |
·纵向项目 | 第122页 |
·横向项目 | 第122-123页 |
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23-124页 |
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| 第124-125页 |
致谢 | 第125-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