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26页 |
1 水环境现状 | 第11页 |
2 目前氟和砷污染的现状 | 第11-14页 |
·砷 | 第11-12页 |
·氟 | 第12-13页 |
·砷氟共存现状 | 第13-14页 |
3 处理砷和氟的技术 | 第14-18页 |
·单独去除砷的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单独去除氟的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共除水体砷氟方法 | 第16-18页 |
4 水滑石类物质概述 | 第18-21页 |
·水滑石结构 | 第18-19页 |
·水滑石的性质 | 第19-20页 |
·水滑石的制备方法 | 第20页 |
·水滑石类物质去除污染水体阴离子现状 | 第20-21页 |
5 稀土元素及其去除水体砷氟慨况 | 第21-22页 |
·稀土元素概况 | 第21页 |
·稀土元素去除水体砷氟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6 吸附理论 | 第22-24页 |
·吸附动力学 | 第22-23页 |
·吸附等温线 | 第23页 |
·影响吸附的因素 | 第23-24页 |
7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| 第24-26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5页 |
·创新点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类水滑石材料的合成及其物态表征 | 第26-33页 |
1 理论基础 | 第26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26-28页 |
·主要仪器和化学试剂 | 第26-27页 |
·水滑石材料的合成 | 第27-28页 |
·n(Mg~(2+)):n(Al~(3+))=3:1水滑石的制备 | 第27页 |
·n(Mg~(2+)):n(Al~(3+)):n(La~(3+))=3:1:0.05,3:1:0.1,3:1:0.2水滑石的制备 | 第27-28页 |
3 材料的物态表征及结果分析 | 第28-32页 |
·物态表征方法 | 第28页 |
·透射电镜分析 | 第28页 |
·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扫描 | 第28页 |
·X射线衍射 | 第28页 |
·材料的表征结果及分析 | 第28-32页 |
·透射电镜分析 | 第28-29页 |
·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| 第29-30页 |
·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30-32页 |
4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改性水滑石共除水体砷氟性能研究 | 第33-49页 |
1 理论基础 | 第33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33-35页 |
·主要仪器和化学试剂 | 第33-34页 |
·实验所需溶液的配置 | 第3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镧掺杂材料的比选 | 第34页 |
·初始浓度对吸附砷和氟的影响 | 第34页 |
·pH对吸附砷和氟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·时间对吸附砷和氟的影响 | 第35页 |
·吸附等温线 | 第35页 |
·共存阴离子对吸附的影响 | 第35页 |
·材料循环实验 | 第35页 |
·吸附剂的稳定性探究 | 第35页 |
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| 第35-48页 |
·试验材料的比选 | 第35-36页 |
·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·初始浓度对吸附砷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初始浓度对吸附氟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pH对吸附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·pH对吸附砷的影响 | 第38页 |
·pH对吸附氟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·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| 第39-43页 |
·时间对吸附砷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·时间对吸附氟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吸附动力学 | 第41-43页 |
·吸附等温线 | 第43-45页 |
·共存阴离子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不同阴离子对去除砷的影响 | 第45页 |
·不同阴离子对去除氟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·材料的循环利用 | 第46-47页 |
·吸附剂的稳定性 | 第47-48页 |
4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9-51页 |
1 结论 | 第49-50页 |
2 展望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