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1. 绪论 | 第8-16页 |
·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8-9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的理论依据 | 第11-16页 |
·新公共服务理论 | 第11-13页 |
·结构性失业理论 | 第13-16页 |
2. 青白江区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与就业的关系分析 | 第16-25页 |
·青白江区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| 第16-23页 |
·青白江区概述 | 第16-19页 |
·青白江区产业调整定位 | 第19-20页 |
·青白江区产业调整目标 | 第20-21页 |
·青白江区就业现状 | 第21-23页 |
·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分析 | 第23-25页 |
·二者关系 | 第23页 |
·产业调整对就业的影响 | 第23-25页 |
3. 青白江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就业面临的挑战分析 | 第25-32页 |
·就业面临的公共服务管理不足挑战 | 第26-28页 |
·就业的公共服务意识不强 | 第26-27页 |
·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到位 | 第27-28页 |
·结构性失业面临的挑战 | 第28-32页 |
·大学毕业生知识滞后 | 第28-29页 |
·结构调整后职业培训发展滞后 | 第29-30页 |
·就业质量不高 | 第30-32页 |
4. 青白江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就业面临的机遇分析 | 第32-38页 |
·三大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就业面临的机遇 | 第32-36页 |
·第一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就业面临的机遇 | 第33-34页 |
·第二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就业面临的机遇 | 第34-35页 |
·第三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就业面临的机遇 | 第35-36页 |
·产业调整后新型岗位的增多 | 第36-37页 |
·创业型就业机会增多 | 第37页 |
·就业形式更加灵活 | 第37-38页 |
5. 促进青白江区产业调整后就业的建议 | 第38-44页 |
·公共管理方面 | 第38-41页 |
·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| 第38-39页 |
·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| 第39页 |
·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| 第39-40页 |
·开展公共就业援助活动 | 第40页 |
·落实就业促进政策 | 第40-41页 |
·就业者自身方面 | 第41-44页 |
·转变就业观念 | 第41-42页 |
·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| 第42页 |
·从“打工型”向“创业型”就业转变 | 第42-44页 |
6. 结论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致谢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