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绪论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《文心雕龙》文学史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渊源 | 第10-14页 |
第一节 《文心雕龙》的文学史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| 第10-12页 |
第二节 《文心雕龙》的文学史观的理论渊源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《文心雕龙》文学史观的理论蕴涵 | 第14-30页 |
第一节 以《时序》篇为中心的文学史观 | 第14-22页 |
一、 从《时序》看文学与时代的关系 | 第14-20页 |
(一)以《时序》篇为中心来论述《文心雕龙》文学史观的必要性 | 第14-15页 |
(二)《时序》篇反映的文学历史发展观 | 第15-18页 |
(三)从《时序》篇看文学演变的原因 | 第18-20页 |
二、 从《通变》看文学的历史发展 | 第20-22页 |
第二节 从“文质互变”看《文心雕龙》的文学史观 | 第22-27页 |
一、 《通变》篇体现的文质史观 | 第22-25页 |
二、 《辨骚》篇的文质关系 | 第25-27页 |
第三节 文学史观在《文心雕龙》理论体系中的位置 | 第27-30页 |
第三章 历代对《文心雕龙》文学史观的接受 | 第30-54页 |
第一节 《文心雕龙》的文学史观在隋唐的接受 | 第30-40页 |
一、 《文心雕龙》在同时代的地位和影响 | 第30-31页 |
二、 史学家的关注和接受 | 第31-34页 |
三、 唐代古文运动对刘勰“原道”思想的接受 | 第34-40页 |
第二节 《文心雕龙》的文学史观在宋代的接受 | 第40-44页 |
第三节 《文心雕龙》的文学史观在元明清的接受 | 第44-51页 |
一、 《文心雕龙》的文学史观在元代的接受 | 第45-46页 |
二、 《文心雕龙》的文学史观在明代的接受 | 第46-49页 |
三、 《文心雕龙》的文学史观在清代的接受 | 第49-51页 |
第四节 《文心雕龙》文学史观的反思 | 第51-54页 |
结语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