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营凹陷利38块沙三下—沙四上亚段沉积相及储层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18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6页 |
·近岸水下扇沉积相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·低渗透储层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研究区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15-16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·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6-17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8-22页 |
·研究区位置 | 第18页 |
·地层发育特征 | 第18-20页 |
·构造及演化特征 | 第20-22页 |
·区域构造特征 | 第20-21页 |
·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| 第22-32页 |
·标志层特征 | 第22-23页 |
·底部标志层 | 第22页 |
·中间标志层 | 第22-23页 |
·顶部标志层 | 第23页 |
·不同级别地层单元划分对比 | 第23-25页 |
·亚段对比 | 第24页 |
·砂组对比 | 第24-25页 |
·小层对比 | 第25页 |
·地层单元划分结果 | 第25-32页 |
第四章 沉积相研究 | 第32-56页 |
·沉积环境与沉积特征 | 第32-37页 |
·古地理沉积环境 | 第32-33页 |
·沉积相标志 | 第33-37页 |
·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| 第37-39页 |
·近岸水下扇 | 第38-39页 |
·滑塌浊积扇 | 第39页 |
·典型单井相分析 | 第39-45页 |
·单39井单井相分析 | 第39-41页 |
·利64井单井相分析 | 第41-43页 |
·利936井单井相分析 | 第43-45页 |
·沉积相剖面展布特征 | 第45-49页 |
·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| 第49-54页 |
·沙四上二砂组平面相展布 | 第49-50页 |
·沙四上一砂组平面相展布 | 第50-51页 |
·沙三下二砂组平面相展布 | 第51-53页 |
·沙三下一砂组平面相展布 | 第53-54页 |
·沉积相演化及沉积模式 | 第54-56页 |
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| 第56-79页 |
·储层岩石学特征 | 第56页 |
·储层“四性”关系研究 | 第56-62页 |
·储层“四性”特征 | 第57-59页 |
·储层“四性”关系分析 | 第59-62页 |
·储层物性评价 | 第62-68页 |
·岩心物性分析 | 第62页 |
·物性参数预测 | 第62-68页 |
·储层孔隙结构及其特征 | 第68-71页 |
·孔隙结构分类 | 第68-70页 |
·孔隙结构与物性的关系 | 第70-71页 |
·储层非均质特征 | 第71-79页 |
·层内非均质 | 第72-76页 |
·层间非均质 | 第76-78页 |
·平面非均质 | 第78-79页 |
第六章 储层综合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| 第79-92页 |
·储层综合评价 | 第79-89页 |
·模糊评价模型 | 第79-86页 |
·综合评价结果 | 第86-89页 |
·有利勘探目标预测 | 第89-92页 |
·有利勘探目标 1 | 第90页 |
·有利勘探目标 2 | 第90-91页 |
·有利勘探目标 3 | 第91-92页 |
结论 | 第92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98-99页 |
致谢 | 第9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