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然裂缝网络系统钻井完井液漏失数值模拟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23页 |
| ·目的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0-19页 |
| ·钻井完井液漏失压力模型 | 第10-11页 |
| ·钻井完井液漏失动态模型 | 第11-15页 |
| ·钻井完井液侵入预测模型 | 第15-19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 | 第19页 |
| ·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| ·取得的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| 第21-23页 |
| ·取得的主要认识 | 第21-22页 |
| ·论文的创新点 | 第22-23页 |
| 第2章 九龙山构造珍珠冲组工程地质特征 | 第23-35页 |
| ·地质概况 | 第23-26页 |
| ·区域地质特征 | 第23页 |
| ·地层与沉积环境 | 第23-26页 |
| ·气藏特征 | 第26-27页 |
| ·流体特征 | 第26-27页 |
| ·温度和压力特征 | 第27页 |
| ·储层地质特征 | 第27-32页 |
| ·储层岩石学特征 | 第27-28页 |
| ·储层物性特征 | 第28-29页 |
| ·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| 第29-30页 |
| ·储层黏土矿物 | 第30-32页 |
| ·储层裂缝发育特征 | 第32-34页 |
| ·储层裂缝类型及特征 | 第32-33页 |
| ·储层裂缝参数定量描述 | 第33-34页 |
| ·致密砾岩储层潜在损害因素 | 第34-35页 |
| 第3章 裂缝性地层漏失压力预测模型 | 第35-41页 |
| ·裂缝性地层漏失发生机理 | 第35-37页 |
| ·天然裂缝性漏失 | 第35-36页 |
| ·压裂性漏失 | 第36页 |
| ·裂缝扩展性漏失 | 第36-37页 |
| ·裂缝性地层漏失压力预测模型 | 第37-40页 |
| ·天然裂缝性漏失 | 第37-38页 |
| ·压裂性漏失 | 第38-39页 |
| ·裂缝扩展性漏失 | 第39-40页 |
| ·实例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第4章 天然裂缝网络钻井完井液漏失动态模拟 | 第41-58页 |
| ·裂缝网络渗流数学模型 | 第41-44页 |
| ·等效连续介质模型 | 第41-42页 |
| ·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| 第42页 |
| ·双重连续介质模型 | 第42-43页 |
| ·离散裂缝网络-连续介质耦合模型 | 第43-44页 |
| ·离散裂缝网络的随机生成 | 第44-50页 |
| ·MONTE-CARLO随机模拟法 | 第44-47页 |
| ·离散裂缝网络生成技术 | 第47-48页 |
| ·离散裂缝网络生成实例 | 第48-50页 |
| ·离散裂缝网络漏失数学模型 | 第50-53页 |
| ·模型的假设条件 | 第50页 |
| ·数学模型的推导 | 第50-53页 |
| ·数值模拟求解 | 第53页 |
| ·龙002-9-1井实例 | 第53-58页 |
| ·模型参数赋值 | 第53-55页 |
| ·数值模拟结果 | 第55页 |
| ·参数敏感性分析 | 第55-56页 |
| ·裂缝宽度反演 | 第56-58页 |
| 第5章 天然裂缝网络钻井完井液漏失损害带模拟 | 第58-70页 |
| ·钻井完井液漏失损害机理 | 第58-59页 |
| ·裂缝网络溶质运移数学模型 | 第59-61页 |
| ·等效连续介质模型 | 第59页 |
| ·离散裂缝网络模型 | 第59-60页 |
| ·双重连续介质模型 | 第60页 |
| ·离散裂缝网络-连续介质耦合模型 | 第60-61页 |
| ·裂缝网络钻井完井液侵入数学模型 | 第61-64页 |
| ·模型假设条件 | 第61页 |
| ·数学模型推导 | 第61-63页 |
| ·数值模拟计算 | 第63-64页 |
| ·龙002-9-1井实例 | 第64-70页 |
| ·模型参数赋值 | 第64-65页 |
| ·数值模拟结果 | 第65-66页 |
| ·漏失损害评价 | 第66-68页 |
| ·模型验证 | 第68-70页 |
|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| 第70-72页 |
| ·结论 | 第70页 |
| ·建议 | 第70-72页 |
| 致谢 | 第72-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8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情况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