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利益平衡理念下刑事被害人求偿权基本问题研究 | 第9-14页 |
第一节 利益平衡理念下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涵义 | 第9-10页 |
一、利益平衡理念 | 第9-10页 |
二、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界定 | 第10页 |
第二节 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理论依据 | 第10-12页 |
一、刑事被害人向犯罪人求偿的理论依据 | 第10-11页 |
二、刑事被害人向国家求偿的理论依据 | 第11-12页 |
第三节 利益平衡理念下刑事被害人求偿权实现的意义 | 第12-14页 |
一、有利于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| 第12页 |
二、有利于实现刑事诉讼的公正 | 第12-13页 |
三、有利于刑事诉讼立法的日趋完善 | 第13页 |
四、有利于加强司法权威、维护社会稳定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保护的现状 | 第14-19页 |
第一节 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实现途径的现状 | 第14-16页 |
一、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中关于被害人求偿权存在严重缺陷 | 第14页 |
二、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实现求偿权的途径单一 | 第14-15页 |
三、赔偿判决执行难问题突出 | 第15页 |
四、未对被害人获得国家补偿的权利做出规定 | 第15-16页 |
第二节 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保障机制的现状 | 第16-19页 |
一、刑事被害人程序性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| 第16页 |
二、保障刑事被害人求偿权实现的刑事和解制度有待完善 | 第16-17页 |
三、缺乏对刑事被害人进行法律援助的规定 | 第17页 |
四、激励犯罪人进行赔偿的机制不完善 | 第17-19页 |
第三章 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保护缺失的原因 | 第19-22页 |
第一节 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保护缺失的历史原因 | 第19-20页 |
一、传统法律文化思想的影响 | 第19页 |
二、刑罚体系的不利影响 | 第19-20页 |
第二节 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保护缺失的现实原因 | 第20-22页 |
一、法律执行不到位 | 第20页 |
二、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 | 第20-22页 |
第四章 域外刑事被害人求偿权保护的借鉴 | 第22-28页 |
第一节 域外刑事被害人求偿权实现途径的成功经验 | 第22-24页 |
一、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| 第22-23页 |
二、赔偿令方式 | 第23页 |
三、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 | 第23-24页 |
第二节 域外有关刑事被害人求偿权保障机制的成功经验 | 第24-28页 |
一、有关刑事被害人程序性权利的规定 | 第24-25页 |
二、刑事和解方式 | 第25页 |
三、法律援助制度 | 第25-26页 |
四、犯罪人赔偿的激励机制 | 第26-28页 |
第五章 利益平衡理念下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完善 | 第28-38页 |
第一节 树立利益平衡观念 | 第28-29页 |
一、树立新型的三方诉讼模式 | 第28页 |
二、平衡国家、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 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实现途径 | 第29-33页 |
一、完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| 第29-31页 |
二、设立国家补偿制度 | 第31-33页 |
第三节 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求偿权的保障机制 | 第33-38页 |
一、完善刑事被害人的程序性权利保障 | 第33-34页 |
二、完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 | 第34-35页 |
三、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 | 第35-37页 |
四、构建犯罪人履行赔偿义务的激励机制 | 第37-38页 |
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后记 | 第41-42页 |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