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1 导论 | 第10-34页 |
| ·选题缘由和意义 | 第10-17页 |
| ·选题缘由 | 第10-13页 |
| ·选题意义 | 第13-17页 |
| ·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7-31页 |
| ·关于政治认同的研究 | 第17-24页 |
| ·关于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研究 | 第24-26页 |
| ·关于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研究 | 第26页 |
| ·关于中国高校知识分子的研究 | 第26-31页 |
| ·研究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| 第31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重点、难点与创新点 | 第31-32页 |
| ·本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| 第32-34页 |
| 2 知识分子、中国高校知识分子和政治认同的相关界定与阐释 | 第34-53页 |
| ·知识分子、高校知识分子和政治认同的概念界定 | 第34-48页 |
| ·知识分子的含义与特征 | 第34-41页 |
| ·高校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及解释路径 | 第41-46页 |
| ·关于政治认同的概念界定 | 第46-48页 |
| ·建国头七年高校知识分子与政治认同的关系理论及解释路径 | 第48-53页 |
| ·“超越”政治与政治认同 | 第48-49页 |
| ·“介入”政治与政治认同 | 第49-50页 |
| ·“世俗”政治与政治认同 | 第50-51页 |
| ·本文对建构建国头七年高校知识分子政治认同关系理论的解释路径 | 第51-53页 |
| 3 建国头七年中国高校知识分子的政治认同变迁过程 | 第53-69页 |
| ·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高校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“超然”阶段 | 第53-56页 |
| ·追求学术独立性,冷淡对待政治 | 第53-54页 |
| ·充当社会批判者,理性看待政治 | 第54-56页 |
| ·小结 “超越”政治与政治认同的开始 | 第56页 |
| ·1949——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高校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“介入”阶段 | 第56-65页 |
| ·试图走进政治,回归现实生活 | 第57-60页 |
| ·培养阶级情感,原罪意识形成 | 第60-63页 |
| ·深挖内心世界,树立政治意识形态 | 第63-65页 |
| ·小结 “介入”政治与政治认同的发展 | 第65页 |
| ·1953——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高校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“世俗”阶段 | 第65-69页 |
| ·融入社会主义改造运动,实现自我崇高价值 | 第66-68页 |
| ·小结 “世俗”政治与政治认同的形成 | 第68-69页 |
| 4 1949——1956年中国高校知识分子政治认同变迁的原因 | 第69-78页 |
| ·党的外在推力 | 第69-73页 |
| ·党为人民服务的人文关怀是高校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隐形前提 | 第69-70页 |
| ·党的经济建设成就是高校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显性条件 | 第70-72页 |
| ·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高校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外界催化剂 | 第72-73页 |
| ·高校知识分子的内在张力 | 第73-78页 |
| ·强烈的民族主义诉求是高校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情感支撑 | 第74-75页 |
| ·经世致用的品格是高校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助推器 | 第75-76页 |
| ·信仰的树立是高校知识分子政治认同的内在核心 | 第76-78页 |
| 5 建国头七年中国高校知识分子政治认同变迁的现代启示 | 第78-82页 |
| ·弘扬民族精神,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| 第78-79页 |
| ·健全民主法治,有效扩大政治参与范围 | 第79-80页 |
| ·积极引导学术探究,服务社会各项发展 | 第80-82页 |
| 结束语 | 第82-83页 |
| 致谢 | 第83-8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5-95页 |
|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