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前言 | 第8-21页 |
·水稻抽穗期遗传 | 第8页 |
·水稻的感光性、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 | 第8-9页 |
·感光性 | 第8-9页 |
·感温性 | 第9页 |
·基本营养生长性 | 第9页 |
·水稻抽穗期QTL的定位和克隆 | 第9页 |
·已克隆抽穗期基因的功能 | 第9-15页 |
·SE5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| 第9-10页 |
·Hd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| 第10页 |
·Hd3a和RFT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| 第10-11页 |
·Ehd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| 第11页 |
·OsGI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| 第11页 |
·水稻光敏色素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Ghd7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| 第12页 |
·DTH8/Ghd8/LHD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RID1/Ehd2/OsId1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| 第13页 |
·OsCOL4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Ehd3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| 第14页 |
·Hd17/OsEFL3-1/Ef7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| 第14页 |
·超表达RCN1、RCN2延迟水稻抽穗期并改变穗形态 | 第14-15页 |
·OsMADS51短日照下作用于Ehd1上游促进开花 | 第15页 |
·水稻抽穗期调控网络 | 第15-17页 |
·水稻株高调控和相关的QTL研究 | 第17-18页 |
·不同环境下的QTL比较分析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9-21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3页 |
·材料 | 第21页 |
·播种时间的选择 | 第21页 |
·田间实验与性状考察 | 第21页 |
·超高密度SNP遗传连锁图与QTL扫描 | 第21-22页 |
·两位点互作扫描 | 第22-23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3-40页 |
·海南与武汉条件RIL群体的表型变异 | 第23-24页 |
·海南与武汉条件下QTL定位的结果 | 第24-29页 |
·两地QTL定位结果比较 | 第29-32页 |
·群体中的两位点互作 | 第32-40页 |
4 讨论 | 第40-43页 |
·长短日照条件对本群体抽穗期QTL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·长短日照条件对本群体株高QTL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小结与展望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