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21页 |
| ·选题背景 | 第8-10页 |
| ·制冷剂的历史发展回顾 | 第10-17页 |
| ·第一阶段—早期的制冷剂(1830~1930 年) | 第10-11页 |
| ·第二阶段—氯氟烃 CFCs 和氢氯氟烃 HCFCs 制冷剂(20 世纪 30年代到 90 年代期间) | 第11-12页 |
| ·臭氧层的消耗及相关协议 | 第12-14页 |
| ·温室效应问题及其相关协议 | 第14-16页 |
| ·第三阶段—绿色环保类制冷剂,氢氟烃 HFCs(Hydrofluorocarbon)和天然工质类(1990 年至今) | 第16-17页 |
| ·制冷剂替代现状 | 第17-19页 |
| ·研究新型制冷剂的意义 | 第19-20页 |
| ·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北洋 2#制冷剂物性的理论研究 | 第21-27页 |
| ·替代制冷剂的选择的标准 | 第21-22页 |
| ·替代制冷剂北洋 2#的选择标准 | 第22-23页 |
| ·替代制冷剂的相关术语和标准 | 第23-24页 |
| ·毒性 | 第23页 |
| ·可燃性 | 第23-24页 |
| ·相关术语和标准 | 第24页 |
| ·替代制冷剂北洋 2#的物性参数计算 | 第24-27页 |
| ·北洋 2#安全性和环保性参数 | 第24-25页 |
| ·北洋 2#热工性能参数 | 第25-27页 |
| 第三章 北洋 2#制冷剂实验研究 | 第27-44页 |
| ·实验原理 | 第27-2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8-33页 |
| ·主侧制冷量测试方法——第二制冷剂量热器法 | 第28-30页 |
| ·辅侧制冷量测试方法——制冷剂液体流量计法 | 第30-33页 |
| ·本实验采用方法 | 第33页 |
| ·实验样机 | 第33-34页 |
| ·实验装置与测量仪器 | 第34-39页 |
| ·实验装置 | 第36-38页 |
| ·测量仪器 | 第38-39页 |
| ·实验准确度 | 第39页 |
| ·实验步骤 | 第39-44页 |
| ·压缩机安装 | 第39-40页 |
| ·传感器安装 | 第40页 |
| ·制冷剂的充注 | 第40页 |
| ·自动控制设备调节工况稳定过程 | 第40-42页 |
| ·实验数据采集 | 第42-43页 |
| ·停机过程 | 第43-44页 |
| 第四章 循环实验结果讨论 | 第44-50页 |
| ·实验工况的设置 | 第44-46页 |
| ·实验测量参数的确定 | 第44-45页 |
| ·实验工况 | 第45-46页 |
| ·标准空调工况 | 第46-47页 |
| ·低温工况 | 第47-48页 |
| ·更低温工况 | 第48-49页 |
| ·制冷速度 | 第49-50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0-53页 |
| ·结论 | 第50页 |
| ·展望 | 第50-52页 |
| ·在冷冻冷藏和速度领域的应用 | 第50-51页 |
| ·制冷设备无需改造 | 第51-52页 |
| ·价格低廉,应用领域广泛 | 第52页 |
| ·继续研究 | 第52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|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56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