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8页 |
·前言 | 第11页 |
·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危害 | 第11-13页 |
·水体中重金属污染及来源 | 第11-12页 |
·重金属的危害 | 第12-13页 |
·水体重金属净化技术发展现状 | 第13-20页 |
·水体中重金属的净化技术 | 第13-16页 |
·基于天然多糖的新型吸附基质及其发展趋势 | 第16-20页 |
·有机-无机杂化材料强化天然多糖吸附基质稳定性 | 第20-25页 |
·有机-无机杂化材料的种类 | 第21页 |
·有机-无机杂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| 第21-24页 |
·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应用 | 第24-25页 |
·互穿网络-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的特殊形式 | 第25-27页 |
·互穿网络的制备方法 | 第25-26页 |
·互穿网络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应用 | 第26-27页 |
·本论文工作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SiO_2/海藻酸钙-黄原胶互穿网络微球制备及表征 | 第28-44页 |
·前言 | 第28-29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29-32页 |
·仪器 | 第29页 |
·试剂与配制 | 第29页 |
·制备方法 | 第29-3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0-32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2-42页 |
·SiO_2/海藻酸钙-黄原胶互穿网络微球制备方法的优化 | 第32-36页 |
·两种方法制备的 SiO_2/CA-XG 微球对 Pb~(2+)吸附性能的比较 | 第36-37页 |
·结构分析 | 第37-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三章 SiO_2/海藻酸钙-黄原胶互穿网络微球吸附水体中典型重金属 | 第44-62页 |
·前言 | 第44-45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45-46页 |
·仪器 | 第45页 |
·试剂与配制 | 第45页 |
·制备方法 | 第45-46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6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6-60页 |
·SiO_2/CA-XG 互穿网络微球吸附水溶液中 Pb~(2+) | 第46-51页 |
·SiO_2/CA-XG 互穿网络微球吸附水溶液中 Cu~(2+) | 第51-53页 |
·SiO_2/CA-XG 互穿网络微球吸附水溶液中 Cd~(2+) | 第53-55页 |
·SiO_2/CA-XG 互穿网络微球吸附水溶液中 Zn~(2+) | 第55-57页 |
·吸附等温线 | 第57-59页 |
·微球粒径对于吸附效果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四章 SiO_2/海藻酸钙-黄原胶互穿网络微球吸附水体中 Pb~(2+)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规律及吸附机理 | 第62-69页 |
·前言 | 第62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62-63页 |
·试剂 | 第62页 |
·仪器 | 第62-63页 |
·SiO_2/CA-XG 互穿网络微球制备方法 | 第63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6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3-67页 |
·吸附动力学 | 第63-65页 |
·吸附热力学 | 第65-66页 |
·SiO_2/海藻酸钠-黄原胶互穿网络微球吸附水体中 Pb~(2+)的机理 | 第66-6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五章 SiO_2/海藻酸钙-黄原胶互穿网络微球吸附去除水体铅污染物 | 第69-77页 |
·前言 | 第69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69-71页 |
·仪器 | 第69-70页 |
·试剂与配制 | 第7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70-7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71-76页 |
·SiO_2/CA-XG 互穿网络微球穿透实验 | 第71-72页 |
·SiO_2/CA-XG 互穿网络微球的再生 | 第72-73页 |
·SiO_2/CA-XG 互穿网络微球去除回收铅蓄电池工业废水中铅 | 第73-74页 |
·SiO_2/CA-XG 互穿网络微球应用于上海地区雨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| 第74-7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·结论 | 第77页 |
·展望 | 第77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5页 |
附录 1 | 第85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7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