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23页 |
ABSTRACT | 第23-29页 |
符号说明 | 第29-31页 |
前言 | 第31-47页 |
1. 纳米混悬剂简介 | 第31-32页 |
2. 纳米混悬剂制备方法 | 第32-35页 |
3. 纳米混悬剂的特点 | 第35-37页 |
4. 纳米混悬剂的应用 | 第37-41页 |
5. 蓓萨罗丁药物简介 | 第41-43页 |
6. 本课题的设计思想,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43-46页 |
7. 本课题的实验设计流程图 | 第46-47页 |
第一章 蓓萨罗丁纳米混悬剂处方前研究 | 第47-54页 |
一、材料与仪器 | 第47页 |
1.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47页 |
2. 实验仪器 | 第47页 |
二、实验方法与结果 | 第47-52页 |
1. 蓓萨罗丁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47-52页 |
·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| 第48页 |
·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| 第48页 |
·色谱条件 | 第48-49页 |
·高效液相色谱图 | 第49页 |
·检测限和定量限 | 第49页 |
·标准曲线绘制 | 第49-50页 |
·精密度试验 | 第50-51页 |
·加样回收率试验 | 第51-52页 |
2. 蓓萨罗丁水中溶解度的测定 | 第52页 |
三、讨论 | 第52-53页 |
四、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二章 蓓萨罗丁纳米混悬剂的工艺研究与处方优化 | 第54-68页 |
一、材料与仪器 | 第54-55页 |
1.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54-55页 |
2. 实验仪器 | 第55页 |
二、实验方法与结果 | 第55-64页 |
1. 蓓萨罗丁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| 第55-61页 |
·高压均质过程对蓓萨罗丁稳定性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·重现性研究 | 第56-57页 |
·均质压力对粒径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·均质次数对粒径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·制备工艺的选择 | 第60-61页 |
2. 蓓萨罗丁纳米混悬剂处方优化 | 第61-62页 |
3.箱萨罗丁纳米混嫌剂冷冻干燥过程研究 | 第62-64页 |
·蓓萨罗丁纳米混悬剂共晶点的测定 | 第63页 |
·冻干保护剂的筛选 | 第63-64页 |
·冻干工艺的确定 | 第64页 |
三、讨论 | 第64-67页 |
四、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三章 蓓萨罗丁纳米混悬剂制剂学性质的研究 | 第68-91页 |
一、材料与仪器 | 第68-69页 |
1. 实验材料与材料 | 第68页 |
2. 实验仪器 | 第68-69页 |
二、实验方法与结果 | 第69-88页 |
1. 蓓萨罗丁纳米混悬剂的制备 | 第69-70页 |
2. 粒径和Zeta-电位的测定 | 第70-71页 |
3.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分析 | 第71-72页 |
4.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分析 | 第72-73页 |
5. 原子力显微镜(AFM)分析 | 第73-74页 |
6.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(DSC) | 第74-75页 |
7. X-射线衍射(XRPD)测定 | 第75-77页 |
8. 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检测 | 第77-78页 |
9. 蓓萨罗丁纳米混悬剂溶解性质的研究 | 第78-87页 |
·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78-79页 |
·精密度 | 第79-80页 |
·加样回收率 | 第80-81页 |
·饱和溶解度测定 | 第81页 |
·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| 第81-87页 |
10. 蓓萨罗丁纳米混悬剂初步稳定性考察 | 第87-88页 |
三、讨论 | 第88-89页 |
四、小结 | 第89-91页 |
第四章 蓓萨罗丁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91-108页 |
一、材料与仪器 | 第91-92页 |
1. 实验材料 | 第91-92页 |
2. 实验动物 | 第92页 |
3. 实验仪器 | 第92页 |
二、实验方法 | 第92-104页 |
1.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92-98页 |
·色谱条件 | 第92页 |
·样品处理方法 | 第92-93页 |
·方法专属性 | 第93-94页 |
·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94-95页 |
·精密度试验 | 第95-96页 |
·回收率试验 | 第96-97页 |
·血浆样品的稳定性试验 | 第97-98页 |
2. 蓓萨罗丁纳米混悬剂口服给药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实验 | 第98-101页 |
·动物分组 | 第98页 |
·剂量设计依据 | 第98页 |
·给药与血浆收集 | 第98页 |
·口服给药结果 | 第98-100页 |
·数据处理结果 | 第100-101页 |
3. 蓓萨罗丁纳米混悬剂静脉注射给药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实验 | 第101-104页 |
·动物分组 | 第101页 |
·剂量设计依据 | 第101-102页 |
·给药与血浆收集 | 第102页 |
·静脉给药结果 | 第102-104页 |
·数据处理结果 | 第104页 |
三、讨论 | 第104-107页 |
四、结论 | 第107-108页 |
第五章 蓓萨罗丁纳米混悬剂在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的研究 | 第108-132页 |
一、材料与仪器 | 第108-109页 |
1. 实验材料 | 第108-109页 |
2. 实验动物 | 第109页 |
3. 实验仪器 | 第109页 |
二、实验方法 | 第109-118页 |
1. 生物样本中蓓萨罗丁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| 第109-116页 |
·样品的处理方法 | 第109-110页 |
·色谱条件 | 第110页 |
·方法专属性考察 | 第110-113页 |
·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113-114页 |
·精密度实验 | 第114-115页 |
·回收率实验 | 第115-116页 |
2. 纳米混悬剂口服给药 | 第116-117页 |
·动物分组及给药 | 第116-117页 |
·样品采集和检测 | 第117页 |
3. 纳米混悬剂静脉注射给药 | 第117-118页 |
·动物分组及给药 | 第117-118页 |
·样品采集和检测 | 第118页 |
·实验数据处理 | 第118页 |
三、实验结果 | 第118-129页 |
1. 口服给药结果 | 第118-122页 |
·组织分布测定结果 | 第118-120页 |
·体内分布特点 | 第120-122页 |
2. 注射给药结果 | 第122-126页 |
·组织分布测定结果 | 第122-125页 |
·体内分布特点 | 第125-126页 |
3. 靶向性评价 | 第126-129页 |
·口服给药靶向评价 | 第127-128页 |
·注射给药靶向评价 | 第128-129页 |
四、讨论 | 第129-130页 |
五、小结 | 第130-132页 |
第六章 蓓萨罗丁纳米混悬剂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及其裸鼠移植瘤的药效学考察 | 第132-152页 |
一、材料与仪器 | 第132-133页 |
1. 试验材料 | 第132页 |
2. 试验动物 | 第132页 |
3. 试验仪器 | 第132-133页 |
二、实验方法 | 第133-136页 |
1. 细胞学离体实验 | 第133-135页 |
·蓓萨罗丁及其纳米混悬剂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生长的影响 | 第133-134页 |
·蓓萨罗丁及其纳米混悬剂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毒性检测 | 第134页 |
·蓓萨罗丁及其纳米混悬剂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 | 第134页 |
·蓓萨罗丁及其纳米混悬剂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周期的影响 | 第134-135页 |
2. 裸鼠在体实验 | 第135-136页 |
·细胞培养 | 第135页 |
·移植瘤荷瘤裸鼠模型制作 | 第135页 |
·试验步骤 | 第135-136页 |
·数据处理 | 第136页 |
三、试验结果 | 第136-150页 |
1. 细胞学实验部分 | 第136-143页 |
·蓓萨罗丁及其纳米混悬剂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生长的影响 | 第136-139页 |
·蓓萨罗丁及其纳米混悬剂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毒性检测 | 第139页 |
·蓓萨罗丁及其纳米混悬剂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 | 第139-141页 |
·蓓萨罗丁及其纳米混悬剂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周期的影响 | 第141-143页 |
2. 裸鼠在体实验部分 | 第143-150页 |
·给药前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情况 | 第143页 |
·药物处理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裸鼠移植瘤荷瘤裸鼠动态检测指标的影响 | 第143-148页 |
·药物处理对病理解剖的人肺腺癌细胞A549细胞荷瘤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| 第148-150页 |
四、讨论 | 第150-151页 |
五、小结 | 第151-152页 |
全文结论 | 第152-1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4-165页 |
致谢 | 第165-16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66-167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1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