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2-13页 |
·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8页 |
·黄浦江水体污染及治理情况研究 | 第13-14页 |
·区域协同治理研究 | 第14-18页 |
·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创新之处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黄浦江水体污染区域协同治理之理论依据 | 第20-27页 |
·协同治理的源起 | 第20-23页 |
·协同学的产生与发展 | 第20-21页 |
·治理理论的发展 | 第21-23页 |
·协同治理的内容与特征 | 第23-25页 |
·协同治理的内容 | 第23-24页 |
·协同治理的特征 | 第24-25页 |
·协同治理对区域水体污染治理的契合性分析 | 第25-27页 |
·区域水体污染的特征 | 第25-26页 |
·区域协同治理对于区域水体污染治理的指导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黄浦江水体污染区域协同治理的现状透析 | 第27-36页 |
·黄浦江区域水体污染概况 | 第27-31页 |
·黄浦江水体概况 | 第27页 |
·黄浦江水质变化 | 第27-30页 |
·黄浦江水体污染治理现状 | 第30-31页 |
·黄浦江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现状 | 第31-33页 |
·多级联席联动机制 | 第31-32页 |
·生态补偿机制 | 第32页 |
·上层组织的垂直管理与协调 | 第32-33页 |
·跨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 | 第33页 |
·区域性的法规与协议 | 第33页 |
·黄浦江水体污染区域治理已取得的成就与启示 | 第33-36页 |
·黄浦江实际治理效果的改善 | 第33-34页 |
·奠定一定的制度基础 | 第34页 |
·推动了区域化进程 | 第34页 |
·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强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区域协同治理的实证分析 | 第36-43页 |
·死猪污染的起因及危害 | 第36-39页 |
·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的起因 | 第36-38页 |
·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所带来的危害 | 第38-39页 |
·黄浦江漂浮死猪污染的协同治理机制的启动及运作 | 第39-41页 |
·多部门联合行动 | 第39-40页 |
·区域间政府的信息通报与协调 | 第40页 |
·上层组织的管理与协调 | 第40-41页 |
·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中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的成效及反思 | 第41-43页 |
·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中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的成效 | 第41页 |
·黄浦江死猪污染事件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的反思 | 第41-43页 |
第五章 黄浦江水体污染区域协同治理机制的问题及原因 | 第43-54页 |
·黄浦江水体污染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存在问题 | 第43-48页 |
·多龙治水,各自为政,责任不清 | 第43-44页 |
·多元协同主体发展失衡 | 第44-46页 |
·信息不足及失真 | 第46-48页 |
·落实困难,执行不足 | 第48页 |
·黄浦江水体污染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48-54页 |
·利益博弈下本位主义与机会主义 | 第48-50页 |
·治理体系的分散性 | 第50-51页 |
·权力结构不合理性 | 第51页 |
·信任的匮乏 | 第51-52页 |
·制度的缺乏和低效 | 第52-54页 |
第六章 完善黄浦江水体污染区域协同治理的机制的思考 | 第54-62页 |
·区域整体性的构建 | 第54-55页 |
·区域统一规划,达成一致目标 | 第54-55页 |
·统一政策标准的制定 | 第55页 |
·构建有效的多元网络的治理结构 | 第55-57页 |
·权力结构网络化和扁平化 | 第55-56页 |
·培育其他主体 | 第56-57页 |
·提升制度化水平,构建有效的制度保障 | 第57-58页 |
·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| 第57-58页 |
·增强制度的有效性 | 第58页 |
·黄浦江区域协同治理的有效运行机制 | 第58-62页 |
·构建有效的对话和协商平台 | 第58-59页 |
·信息共享机制 | 第59-60页 |
·利益协调与补偿机制 | 第60页 |
·预警和应急机制 | 第60-61页 |
·完善考核监督机制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