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环境污染防治方法与设备论文

针铁矿/腐殖酸对典型抗生素的吸附及光解机理研究

摘要第1-7页
ABSTRACT第7-17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7-40页
   ·抗生素第18-28页
     ·抗生素简介第18页
     ·抗生素进入环境的途径第18-19页
     ·抗生素对环境的影响第19-22页
     ·抗生素的使用和消费情况第22-23页
     ·环境中抗生素的残留情况第23-25页
     ·泰乐菌素第25-26页
     ·磺胺类二甲基嘧啶第26-28页
   ·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迁移第28-34页
     ·吸附主要模型第28-31页
     ·抗生素的吸附研究进展第31-34页
   ·抗生素的转化第34-36页
     ·抗生素的水解第34页
     ·抗生素的光解第34-35页
     ·抗生素的微生物降解第35-36页
   ·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6-37页
   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7-38页
   ·研究思路第38-40页
第二章 针铁矿对泰乐菌素和磺胺二甲基嘧啶的吸附第40-68页
   ·试验材料与分析方法第40-45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40-42页
     ·TYL 和 SMT 在针铁矿上的吸附第42页
     ·吸附动力学实验第42页
     ·吸附热力学实验第42-43页
     ·吸附等温线第43页
     ·解吸实验第43页
     ·pH 的影响第43页
     ·离子强度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 ·泰乐菌素和磺胺二甲基嘧啶的检测第44页
     ·针铁矿吸附 TYL 和 SMT 前后的红外光谱图第44页
     ·固体上的浓度第44-45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45-67页
     ·吸附动力学和吸附活化能第45-51页
     ·吸附和解吸等温线第51-54页
     ·吸附热力学第54-57页
     ·pH 值对针铁矿吸附 TYL 和 SMT 的影响第57-60页
     ·离子强度对针铁矿吸附 TYL 和 SMT 的影响第60-64页
     ·TYL 和 SMT 在针铁矿上的吸附机理第64-6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7-68页
第三章 腐殖酸对泰乐菌素和磺胺二甲基嘧啶的吸附第68-88页
   ·试验材料与分析方法第69-71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69-70页
     ·实验及分析方法第70-71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71-86页
     ·TYL 和 SMT 在腐殖酸上的吸附动力学第71-74页
     ·TYL 和 SMT 在腐殖酸上的吸附解吸等温线第74-76页
     ·TYL 和 SMT 在腐殖酸上的吸附热力学第76-80页
     ·pH 对 TYL 和 SMT 在腐殖酸上的吸附的影响第80-82页
     ·离子强度对 TYL 和 SMT 在腐殖酸上的吸附的影响第82-85页
     ·TYL 和 SMT 在腐殖酸上的吸附机理第85-8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86-88页
第四章 针铁矿在可见光的作用下对 TYL 和 SMT 的光解第88-101页
   ·试验材料与分析方法第88-90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88页
     ·针铁矿制备第88-89页
     ·光解实验装置第89页
     ·光解实验第89-90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90-100页
     ·针铁矿、可见光及 H_2O_2对针铁矿光解 TYL 和 SMT 的影响第90-91页
     ·不同初始浓度下 TYL 和 SMT 在针铁矿上的光解第91-93页
     ·不同 pH 值条件下针铁矿对 TYL 和 SMT 的光解作用第93-95页
     ·离子强度对针铁矿光解 TYL 和 SMT 的影响第95-96页
     ·DOM 对针铁矿光解 TYL 和 SMT 的影响第96-98页
     ·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第98-100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100-101页
第五章 针铁矿-腐殖酸的微观界面作用对 TYL 和 SMT 吸附和光解行为的影响第101-119页
   ·试验材料与分析方法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101页
     ·针铁矿及针铁矿与腐殖酸复合物的制备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·试验方法第102页
     ·吸附试验第102页
     ·光解试验第102-103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103-117页
     ·复合物的表征第103-107页
     ·负载腐殖酸的针铁矿对 TYL 和 SMT 的吸附第107-115页
     ·负载腐殖酸的针铁矿对 TYL 和 SMT 的光催化降解第115-117页
   ·结论第117-119页
研究结论、创新点及研究展望第119-122页
 1 研究结论第119-120页
 2 研究特色与创新点第120页
 3 研究展望第120-122页
参考文献第122-141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1-143页
致谢第143-145页
附件第145页

论文共14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金属离子与非金属离子共掺杂TiO2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
下一篇:超薄注塑充模理论研究及其在导光板成型中的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