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1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| ·页岩气的相关研究 | 第11-14页 |
| ·页岩气的开采历史 | 第11-13页 |
| ·页岩气开采带来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| ·注水诱发地震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·美国俄克拉何马(Oklahoma)州地震活动性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注水诱发地震的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| 第2章 方法与理论 | 第19-28页 |
| ·震源机制与震源深度 | 第19-21页 |
| ·震源机制 | 第19-20页 |
| ·震源深度 | 第20-21页 |
| ·CAP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·HYP02000方法 | 第22-23页 |
| ·深度震相sPL | 第23-26页 |
| ·波形互相关 | 第26-28页 |
| 第3章 美国俄克拉何马(Oklahoma)州地震的相关研究 | 第28-57页 |
| ·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反演 | 第28-36页 |
| ·引言 | 第28页 |
| ·方法及数据 | 第28-30页 |
| ·结果及分析 | 第30-36页 |
| ·2011年11月6日ML5.6级地震震源参数反演 | 第36-46页 |
| ·引言 | 第36页 |
| ·数据及速度模型 | 第36-38页 |
| ·结果和分析 | 第38-44页 |
| ·结论 | 第44-46页 |
| ·HYP02000方法验证震源深度准确性 | 第46-53页 |
| ·深度震相sPL方法验证震源深度准确性 | 第53-54页 |
| ·结果及分析 | 第54-57页 |
| ·不同方法结果对比 | 第54-55页 |
| ·结论及地震成因分析 | 第55-57页 |
|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60页 |
| ·总结 | 第57-58页 |
| ·展望 | 第58-6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0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