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内膜α1-AT、RBP、IL-6、NFP免疫组化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缩略词表 | 第8-9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实验研究 | 第10-32页 |
1 研究对象与方法 | 第10-14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10页 |
·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判定 | 第10-12页 |
·西医诊断标准和临床分期标准 | 第12-13页 |
·分组方法 | 第13页 |
·技术路线图 | 第13-14页 |
2 实验材料、仪器、试剂、方法 | 第14-20页 |
·实验对象 | 第14-15页 |
·组织切片准备 | 第15页 |
·试剂、仪器 | 第15-17页 |
·免疫组化法 | 第17-20页 |
3 图像分析与结果判定 | 第20页 |
4 结果 | 第20-32页 |
·α l-AT | 第20-23页 |
·RBP | 第23-25页 |
·IL-6 | 第25-28页 |
·NFP | 第28-30页 |
·各指标在各组在位子宫内膜的免疫组化图 | 第30-32页 |
讨论 | 第32-39页 |
1 免疫组化研究指标的意义 | 第32-34页 |
·α-1-抗胰蛋白酶(α1-AT) | 第32页 |
·视黄醇结合蛋白(RBP) | 第32-33页 |
·白介素6(IL-6) | 第33页 |
·神经丝蛋白(NFP) | 第33-34页 |
2 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探讨 | 第34-35页 |
·α 1-AT与血瘀证的相关性 | 第34-35页 |
·RBP与血瘀证的相关性 | 第35页 |
·IL-6与血瘀证的相关性 | 第35页 |
3 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证的免疫组化研究进展 | 第35-36页 |
4 血瘀证实质研究进展 | 第36-37页 |
·血瘀证 | 第36页 |
·气滞血瘀证 | 第36页 |
·肾虚血瘀证 | 第36-37页 |
5 祖国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| 第37-39页 |
·对病名的认识 | 第37页 |
·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37-39页 |
结论 | 第39-40页 |
问题与展望 | 第40-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1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综述一 从“瘀”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实验研究进展 | 第45-54页 |
1 对病名的认识 | 第45页 |
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45-46页 |
3 实验研究进展 | 第46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| 第54-64页 |
1 病因 | 第54-57页 |
2 诊断 | 第57-58页 |
3 治疗 | 第58-61页 |
4 结语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附图 | 第64-68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 | 第68-69页 |
在校期间参加会议 | 第69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