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1 我国贫富差距现况及其影响 | 第11-18页 |
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难以避免的贫富差距 | 第11-13页 |
·贫富差距的出现是对绝对平均主义的否定 | 第11-12页 |
·现阶段适当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| 第12页 |
·贫富差距的过大有悖于社会主义本质 | 第12-13页 |
·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的基本状况 | 第13-15页 |
·不同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 | 第13页 |
·不同行业之间的贫富差距 | 第13-14页 |
·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 | 第14页 |
·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 | 第14-15页 |
·贫富差距过大的不利影响 | 第15-18页 |
·引发甚至激化多种社会矛盾 | 第15-16页 |
·导致社会管理成本攀升 | 第16页 |
·削弱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| 第16-18页 |
2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| 第18-26页 |
·对理论理解的偏差引起贫富差距扩大 | 第18-19页 |
·邓小平关于允许部分人、部分地区先富的理论 | 第18页 |
·效率优先、兼顾公平的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体制不健全引起贫富差距扩大 | 第19-21页 |
·现行经济体制的原因 | 第19-20页 |
·政治体制转型的原因 | 第20页 |
·社保制度不完善的原因 | 第20-21页 |
·不正当、不公平、不合法的原因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| 第21-22页 |
·部分党政干部以权谋私、贪污腐化导致暴富 | 第21页 |
·“特权收入”、“隐形收入”加剧分配的不公平性,扩大贫富差距 | 第21-22页 |
·参与形形色色非法活动暴富 | 第22页 |
·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| 第22-26页 |
·推行不平衡发展模式,实施区域“梯度推进”发展战略导致地区间贫富差距扩大 | 第22-23页 |
·长期以来“二元经济”为主的城乡分割发展战略是城乡之间差距存在的历史根源 | 第23-26页 |
3 调节高收入群体、地区,实现均衡发展 | 第26-38页 |
·毫不含糊地贯彻邓小平关于“两个大局”的方针 | 第26-31页 |
·地区之间的对口帮扶 | 第26-29页 |
·合力推进城市化进程,坚持持续不断的以城带乡 | 第29页 |
·努力完善国家和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效能 | 第29-31页 |
·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,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| 第31-34页 |
·强化个人所得税调节力度 | 第31-32页 |
·加强税收征管,提高征管效率 | 第32-33页 |
·构建更加科学、严整的财产税体系 | 第33-34页 |
·努力纠正不正之风 | 第34-38页 |
·坚决惩治党政干部中以权谋私的各种腐败行为 | 第34-35页 |
·调节垄断行业过高收入 | 第35-36页 |
·严厉打击各种非法致富活动 | 第36-38页 |
4 扶持低收入群体和地区,实现共同富裕 | 第38-46页 |
·建立系统化教育扶贫体系,完善对低收入人群的教育扶持 | 第38-40页 |
·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 | 第38-39页 |
·推进职业教育改革,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| 第39-40页 |
·完善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奖助政策 | 第40页 |
·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| 第40-43页 |
·加快农村社保事业发展,缩小城乡差距 | 第40-41页 |
·加快社保省际间统筹协调,缩小地区差距 | 第41页 |
·加大财政性社保倾斜力度,缩小群体差距 | 第41-42页 |
·加强社保基金管理,保障资金运转顺畅 | 第42-43页 |
·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| 第43-46页 |
·繁荣农村经济 | 第43-44页 |
·降低农业劳动人口比重,实现农业产业化 | 第44-46页 |
5 结语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在学研究成果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