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1 引言 | 第8-14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·研究目标、内容和方法 | 第9-11页 |
·研究的目标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的内容 | 第10页 |
·研究的方法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·国外相关文件综述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相关文件综述 | 第12-13页 |
·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3-14页 |
2 互联网金融兴起的概况 | 第14-19页 |
·互联网、金融、互联网金融 | 第14-16页 |
·互联网 | 第14页 |
·金融 | 第14-15页 |
·互联网金融 | 第15-16页 |
·互联网金融兴起的背景 | 第16-19页 |
·互联网与各产业之间的融合情况 | 第16-17页 |
·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因素 | 第17-19页 |
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| 第19-32页 |
·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| 第19-23页 |
·美国互联网金融出现并迅速发展的原因 | 第20-21页 |
·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 | 第21-22页 |
·美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业务模式 | 第22-23页 |
·美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| 第23页 |
·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| 第23-24页 |
·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 | 第24-31页 |
·传统金融业务的在线化 | 第24-27页 |
·P2P 模式 | 第27-29页 |
·众筹模式 | 第29-31页 |
·中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| 第31-32页 |
4 互联网金融对金融业的影响 | 第32-35页 |
·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·交易成本变得低廉 | 第32-33页 |
·大数据分析方法更有价值 | 第33页 |
·互联网对金融业的冲击 | 第33-35页 |
·互联网首先冲击的零售业,非金融业的原因 | 第33-34页 |
·金融业受互联网冲击程度取决三个因素 | 第34-35页 |
5.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的冲击 | 第35-42页 |
·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金融地位的冲击 | 第35-37页 |
·商业银行面临金融中介角色弱化的风险 | 第35-37页 |
·互联网技术冲击了商业银行支付中介地位 | 第37页 |
·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冲击--“鲶鱼效应” | 第37-38页 |
·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冲击 | 第38-39页 |
·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服务模式的冲击 | 第39-41页 |
·商业银行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服务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| 第39页 |
·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尚需进一步创新 | 第39-40页 |
·商业银行互联网化经营进程尚待进一步加快 | 第40-41页 |
·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将受到冲击 | 第41-42页 |
·网络借贷将影响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 | 第41页 |
·第三方支付服务内容的不断增加将影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| 第41-42页 |
6 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| 第42-49页 |
·商业银行应转变经营理念 | 第42-44页 |
·银行高管要全面认识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 | 第43页 |
·银行高管要正视互联网金融的冲击,积极应对 | 第43-44页 |
·商业银行应调整经营战略 | 第44-45页 |
·商业银行应拓展业务渠道,创新业务流程 | 第45-48页 |
·战略定位:一切以客户为中心 | 第45-46页 |
·掘金大数据,进军电商平台 | 第46-47页 |
·推进与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,搭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 | 第47-48页 |
·在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同时加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 | 第48-49页 |
7 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53-54页 |
后记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