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13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34页 |
| ·引言 | 第13页 |
| ·土壤碳氮循环及其环境影响 | 第13-16页 |
| ·碳氮投入对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| 第16-19页 |
| ·土壤硝酸盐淋洗研究进展 | 第19-24页 |
| ·土壤硝酸盐淋洗的监测方法 | 第19-22页 |
| ·土壤硝酸盐淋洗的影响因素 | 第22-24页 |
| ·土壤N_2O排放过程研究进展 | 第24-27页 |
| ·农田净全球增温潜势(Net-GWP)研究进展 | 第27-30页 |
| ·土壤有机碳分组研究进展 | 第30-33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33-34页 |
|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| 第34-36页 |
| ·研究背景与研究思路 | 第34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34-36页 |
| 第三章 作物产量及其氮素利用 | 第36-54页 |
| ·引言 | 第36-37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7-44页 |
| ·试验地概况 | 第37-39页 |
| ·试验设计 | 第39-41页 |
| ·土壤基础理化性质测定 | 第41-43页 |
| ·田间管理 | 第43页 |
| ·产量及秸秆生物量测定 | 第43-44页 |
| ·计算方法 | 第44页 |
| ·统计方法 | 第44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4-50页 |
| ·籽粒产量与秸秆生物量 | 第44-46页 |
| ·籽粒和秸秆CN比 | 第46-48页 |
| ·产量稳定性 | 第48-50页 |
| ·讨论 | 第50-53页 |
| ·降低氮肥使用的潜力 | 第50页 |
| ·N_(min)测试法和平衡计算法的改变 | 第50-52页 |
| ·产量稳定性 | 第52页 |
| ·秸秆CN比 | 第52-53页 |
| ·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第四章 氮素平衡及硝酸盐淋洗 | 第54-75页 |
| ·引言 | 第54-55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55-58页 |
| ·试验地概况 | 第55页 |
| ·试验设计 | 第55页 |
| ·田间管理 | 第55-56页 |
| ·土壤测定 | 第56-57页 |
| ·硝酸盐淋洗测定 | 第57页 |
| ·计算方法 | 第57-58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58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58-68页 |
| ·土壤硝酸盐累积 | 第58-61页 |
| ·土壤0-1 m氮素平衡 | 第61-64页 |
| ·硝酸盐淋洗量 | 第64-68页 |
| ·讨论 | 第68-74页 |
| ·氮平衡及表观氮损失 | 第68页 |
| ·不同碳氮投入与硝酸盐淋洗量 | 第68-72页 |
| ·土壤剖面硝酸盐累积量与硝酸盐淋洗量 | 第72页 |
| ·降雨与硝酸盐淋洗 | 第72-74页 |
| ·小结 | 第74-75页 |
| 第五章 氧化亚氮排放及净温室效应 | 第75-95页 |
| ·引言 | 第75-76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76-80页 |
| ·试验地概况 | 第76-77页 |
| ·试验设计 | 第77页 |
| ·田间管理 | 第77页 |
| ·土壤测定 | 第77-78页 |
| ·土壤N_2O排放通量测定及计算 | 第78-79页 |
| ·计算方法 | 第79-80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80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80-92页 |
| ·土壤N_2P排放 | 第80-88页 |
| ·年际土壤0-20cm的SOC变化 | 第88页 |
| ·Net-GWP及GHGI | 第88-92页 |
| ·讨论 | 第92-94页 |
| ·施肥和秸秆还田措施对SOC固定和N_2O排放的影响 | 第92页 |
| ·施肥和秸秆还田措施对Net-GWP和GHGI的影响 | 第92-94页 |
| ·小结 | 第94-95页 |
| 第六章 土壤碳氮库及有机碳组分 | 第95-107页 |
| ·引言 | 第95-96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96-97页 |
| ·采样地概况 | 第96页 |
| ·土壤采样 | 第96页 |
| ·土壤团聚体分组 | 第96-97页 |
| ·土壤有机碳分组 | 第97页 |
| ·土壤及其组分的测定 | 第97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97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97-103页 |
| ·土壤0-60 cm碳氮库 | 第98-99页 |
| ·土壤0-20 cm总有机碳和总氮 | 第99页 |
| ·土壤团聚体分布 | 第99-101页 |
| ·团聚体碳的含量及分布 | 第101页 |
| ·土壤有机碳组分 | 第101-103页 |
| ·讨论 | 第103-106页 |
| ·土壤碳氮库 | 第103页 |
| ·团聚体分布及团聚体有关的碳 | 第103-105页 |
| ·土壤有机碳组分 | 第105-106页 |
| ·小结 | 第106-107页 |
| 第七章 土壤N_2O基础排放能力 | 第107-118页 |
| ·引言 | 第107-108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108-109页 |
| ·采样地概况 | 第108页 |
| ·土壤采样 | 第108页 |
| ·土壤基础N_2O排放能力测定 | 第108-109页 |
| ·土壤测定 | 第109页 |
| ·统计分析 | 第10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109-114页 |
| ·土壤基础N_2O排放能力 | 第109-111页 |
| ·Robot培养试验前后土壤NH_4-N及NO_3-N含量 | 第111页 |
| ·土壤硝化潜势与反硝化潜势 | 第111-114页 |
| ·讨论 | 第114-117页 |
| ·土壤N_2O基础排放 | 第114-115页 |
| ·硝化潜势 | 第115-116页 |
| ·反硝化潜势 | 第116-117页 |
| ·小结 | 第117-118页 |
| 第八章 综合讨论、结论及展望 | 第118-126页 |
| ·综合讨论 | 第118-123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123-124页 |
| ·本研究特色 | 第124页 |
| ·展望 | 第124-12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6-146页 |
| 致谢 | 第146-148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1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