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地下水论文

上海某污染场地地下水中三氯乙烷的自然衰减机制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0页
第1章 前言第10-21页
   ·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·课题来源第10页
     ·课题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·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·国外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·国内地下水氯代烃污染现状第12页
   ·地下水中氯代烃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进展第12-15页
     ·地下水氯代烃污染过程第12-13页
     ·地下水污染实验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 ·地下水污染模型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·地下水中氯代烃的自然衰减研究进展第15-18页
     ·氯代烃污染场地自然衰减的判定第15-17页
     ·氯代烃污染场地自然衰减的研究第17页
     ·氯代烃的生物降解机理第17-18页
   ·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 ·研究目的第18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·研究内容第19-20页
   ·技术路线图第20-21页
第2章 实验材料和分析方法第21-27页
   ·实验器材与试剂第21-23页
     ·实验试剂第21-22页
     ·试剂配制与保存第22-23页
   ·主要实验装置及仪器第23-25页
     ·实验仪器第23-24页
     ·实验装置第24-25页
   ·TCA的分析方法第25-27页
第3章 地下水中三氯乙烷污染调查第27-35页
   ·引言第27页
   ·研究区域概况第27-29页
     ·研究区地理和天气资料第27页
     ·研究区历史资料第27-28页
     ·研究区监测井位的布置第28-29页
   ·研究区地下水氯代烃早期污染监测第29-31页
     ·地下水氯代烃井位浓度监测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地下水三氯乙烷污染羽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·地下水氯代烃污染变化第31-34页
     ·研究区近期的井位浓度监测监测第31-33页
     ·研究区近期的地下水环境离子监测第33-3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4章 地下水中TCA环境行为模拟第35-45页
   ·引言第35页
   ·材料方法第35-40页
     ·实验装置第35-36页
     ·实验材料第36-38页
     ·实验方法第38-40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40-43页
     ·三氯乙烷土柱实验结果第40-41页
     ·三氯乙烷迁移模型参数的确定第41-43页
     ·三氯乙烷的自然衰减能力的确定第4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3-45页
第5章 地下水中TCA污染羽演变过程模拟第45-55页
   ·引言第45页
   ·模型结构第45-51页
     ·研究区概念模型第45-46页
     ·模拟参数的设定第46-48页
     ·模型的地下水流条件第48-50页
     ·模型初始污染浓度第50-51页
   ·地下水中三氯乙烷的自然衰减模拟第51-53页
     ·三氯乙烷迁移转化模型的建立第51页
     ·三氯乙烷污染羽的演变第51-52页
     ·模型的可靠性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3-55页
第6章 地下水中TCA降解菌群结构第55-65页
   ·引言第55页
   ·材料方法第55-59页
     ·基因组DNA提取及纯化第55-56页
     ·16S rRNA基因扩增第56-57页
     ·PCR产物割胶纯化第57页
     ·分子克隆第57-59页
     ·系统发育分析第59页
   ·结果与讨论第59-64页
     ·菌群DNA提取第59-60页
     ·16SrRNA基因的PCR扩增第60页
     ·克隆鉴定第60-62页
     ·菌群系统发育分析第62-6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4-65页
第7章 结论与展望第65-67页
   ·结论第65页
   ·展望第65-67页
参考文献第67-72页
致谢第72-73页
硕士期间的相关研究论文及专利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H2O2供氧强化地下水中TCE的好氧微生物降解研究
下一篇:几何参数对螺旋密封性能影响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