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4页 |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| ·引言 | 第10-11页 |
| ·木材的生物降解 | 第11-12页 |
| ·霉变真菌 | 第11页 |
| ·变色真菌 | 第11页 |
| ·腐朽真菌 | 第11-12页 |
| ·木材防腐的原理与处理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木材防腐的原理 | 第12页 |
| ·木材防腐的处理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物理法 | 第12-13页 |
| ·化学法 | 第13页 |
| ·木材改性 | 第13页 |
| ·木材防腐剂的发展趋势 | 第13-16页 |
| ·木材防腐剂的种类及应用 | 第13-15页 |
| ·油类防腐剂 | 第13-14页 |
| ·油载防腐剂 | 第14页 |
| ·水载防腐剂 | 第14-15页 |
| ·木材防腐剂的发展趋势 | 第15-16页 |
| ·国内外木材防腐发展概况 | 第15页 |
| ·木材防腐剂的发展趋势 | 第15-16页 |
| ·三唑类木材防腐剂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| ·三唑类杀菌剂的发展史 | 第16-17页 |
| ·三唑类化合物的杀菌机制 | 第17页 |
| ·三氮唑化合物在木材防腐中的应用 | 第17-18页 |
| ·本文研究目的、内容和意义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章 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、表征及生物活性测试 | 第20-37页 |
| ·前言 | 第20页 |
| ·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实验部分 | 第20-27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20-21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21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·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| 第22-27页 |
| ·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| 第22页 |
| ·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| 第22-27页 |
| ·目标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试验部分 | 第27-29页 |
| ·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27页 |
| ·试验菌种 | 第27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27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27页 |
| ·PDA 培养基的制备 | 第27页 |
| ·菌种的活化 | 第27-28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8-29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29-36页 |
| ·化合物合成条件的选择 | 第29页 |
| ·化合物 a1-a3 合成条件的选择 | 第29页 |
| ·化合物 b1-b3 合成条件的选择 | 第29页 |
| ·化合物 d1-d3 合成条件的选择 | 第29页 |
| ·化合物 R1-R3 合成条件的选择 | 第29页 |
| ·化合物结构的鉴定 | 第29-33页 |
| ·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分析 | 第33-36页 |
| ·小结 | 第36-37页 |
|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木材防霉应用 | 第37-45页 |
| ·引言 | 第37页 |
| ·实验仪器与材料 | 第37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37页 |
| ·实验试材 | 第37页 |
| ·实验菌种 | 第37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7-39页 |
| ·试样制备 | 第37-38页 |
| ·药剂处理 | 第38页 |
| ·试菌的接种与培养 | 第38-39页 |
| ·实验分析计算方法 | 第39页 |
| ·实验结果评价标准 | 第39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9-43页 |
| ·目标化合物对黑曲霉的防霉效果 | 第39-41页 |
| ·目标化合物对绿色木霉的防霉效果 | 第41-42页 |
| ·目标化合物对黑曲霉及绿色木霉的防霉效果图 | 第42-43页 |
| ·小结 | 第43-45页 |
| 第四章 目标化合物的木材防腐实验 | 第45-51页 |
| ·引言 | 第45页 |
| ·实验用品与材料 | 第45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45页 |
| ·实验试材 | 第45页 |
| ·实验菌种 | 第45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5-47页 |
| ·木材防腐实验步骤 | 第45-46页 |
| ·实验分析计算方法 | 第46-47页 |
| ·实验结果评价标准 | 第47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7-50页 |
| ·目标化合物的室内耐腐实验 | 第47-48页 |
| ·防腐剂种类对彩绒革盖菌和密粘褶菌抗腐蚀能力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载药量对彩绒革盖菌和密粘褶菌抗腐蚀能力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| ·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第五章 目标化合物的抗流失性能研究 | 第51-62页 |
| ·引言 | 第51页 |
| ·实验用品与材料 | 第51-52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51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51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51-52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2-53页 |
| ·抗流失实验方法 | 第52-53页 |
| ·抗流失试验试件处理工艺 | 第52页 |
| ·抗流失实验分析方法 | 第52-53页 |
| ·有效成分流失率的实验方法 | 第53页 |
| ·其他物质流失率测定的实验方法 | 第53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3-61页 |
| ·戊唑醇的抗流失性能 | 第53-54页 |
| ·化合物 b3 的抗流失性能 | 第54-55页 |
| ·化合物 d3 的抗流失性能 | 第55-56页 |
| ·化合物 R1 的抗流失性能 | 第56-57页 |
| ·化合物 R2 的抗流失性能 | 第57-58页 |
| ·化合物 R3 的抗流失性能 | 第58-59页 |
| ·载药量对目标化合物流失率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| ·载药量对目标化合物流失量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| ·小结 | 第61-62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2-64页 |
| ·结论 | 第62-63页 |
| ·建议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| 第67-68页 |
| 附图 | 第68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