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6页 |
| 摘要 | 第6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1页 |
| 1 引言 | 第11-12页 |
| 2 文献综述 | 第12-31页 |
| ·核苷的概述 | 第12-13页 |
| ·核糖 | 第13-16页 |
| ·D-核糖 | 第13-14页 |
| ·L-核糖 | 第14-16页 |
| ·脱氧核糖(2-脱氧-D-核糖核酸) | 第16-29页 |
| ·2-脱氧-D-核糖合成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9页 |
| ·以维生素C为原料的工艺路线 | 第17-18页 |
| ·以D-木糖为原料 | 第18页 |
| ·丙烯醛工艺路线 | 第18-19页 |
| ·2,4-O-异丙叉-D-甘油醛工艺路线 | 第19-23页 |
| ·D-阿拉伯糖工艺路线 | 第23-24页 |
| ·2,4-O-乙叉-D-赤藓糖工艺路线 | 第24-25页 |
| ·葡萄糖工艺路线 | 第25-29页 |
| ·2-脱氧-D-核糖现有工艺分析 | 第29页 |
| ·2-脱氧-D-核糖合成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| 第29-31页 |
| 3 双酮糖的合成 | 第31-39页 |
| ·引言 | 第31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31-34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31-32页 |
| ·试剂 | 第32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2-33页 |
| ·常压反应 | 第32-33页 |
| ·减压带水反应 | 第33页 |
| ·检测方法 | 第33-34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34-38页 |
| ·常压反应 | 第34-36页 |
| ·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·保温反应温度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| ·减压反应 | 第36-38页 |
| ·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| 第36页 |
| ·保温反应温度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| ·环己酮用量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4 甲磺酰基双酮糖的合成 | 第39-43页 |
| ·引言 | 第39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39-41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39-40页 |
| ·试剂 | 第4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0页 |
| ·产品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2页 |
| ·回收甲苯和环己酮时pH值对生成磺酰基双酮收率的影响 | 第42页 |
| ·回收甲苯和环己酮时温度对生成甲磺酰基双酮糖收率的影响 | 第4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5 甲磺酰基葡萄糖的合成 | 第43-48页 |
| ·引言 | 第43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43-45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43页 |
| ·试剂 | 第43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3-44页 |
| ·间歇反应实验方法 | 第44页 |
| ·连续反应实验方法 | 第44页 |
| ·反应过程跟踪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5-47页 |
| ·间歇反应 | 第45-46页 |
| ·连续反应 | 第46-4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6 2-脱氧-D-核糖的合成 | 第48-54页 |
| ·引言 | 第48-49页 |
| ·实验部分 | 第49-50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49页 |
| ·试剂 | 第49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9-50页 |
| ·产品分析 | 第50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0-53页 |
| ·纯化方法的选择 | 第51页 |
| ·不同处理方法对收率的影响(以酰胺产品的得率计算) | 第51-53页 |
| ·反应物的浓度对收率产生影响 | 第51页 |
| ·改进的方法中pH值范围对酰胺收率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| ·改进的方法中苯胺加入量对酰胺收率的影响 | 第52页 |
| ·改进的方法中回收水的程度对酰胺收率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7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| ·结论 | 第54-55页 |
| ·展望 | 第55-5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6-58页 |
| 个人简历 | 第58-59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