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8-9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10-11页 |
·创新之处 | 第11-12页 |
第2章 “恶意欠薪”行为概述 | 第12-16页 |
·“恶意欠薪”行为的含义 | 第12页 |
·“恶意欠薪”行为的特征 | 第12-16页 |
·行业发生的规律性 | 第12-13页 |
·欠薪矛盾的尖锐性 | 第13-14页 |
·行为法律关系的复杂性 | 第14页 |
·行为体现的严重社会危害性 | 第14-16页 |
第3章 学界关于“恶意欠薪”行为入罪的争论 | 第16-26页 |
·“入罪”的含义 | 第16-18页 |
·“恶意欠薪”行为入罪肯定说 | 第18-20页 |
·“恶意欠薪”行为符合犯罪的本质特征 | 第18-19页 |
·“恶意欠薪”行为符合财产犯罪的构成要件 | 第19页 |
·“恶意欠薪”行为有单独定罪的必要 | 第19-20页 |
·“恶意欠薪”行为入罪否定说 | 第20-21页 |
·“恶意欠薪”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未达需要用刑法规制的程度 | 第20页 |
·对拖欠工资的行为发动刑罚不能达到立法者的目的 | 第20页 |
·设“恶意欠薪罪”是一种法律的“透支” | 第20-21页 |
·将“恶意欠薪”行为入罪在司法实践中不具有可操作性 | 第21页 |
·将“恶意欠薪”行为入罪与国际人权公约相违背 | 第21页 |
·对争论的评价 | 第21-26页 |
·“恶意欠薪”行为是否达到适用刑法所要求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| 第22页 |
·“恶意欠薪”行为入罪能否达到立法目的 | 第22-23页 |
·“恶意欠薪罪”有无单独立法的必要性 | 第23-24页 |
·增设恶意欠薪罪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| 第24页 |
·“恶意欠薪”行为入罪是否违背国际人权公约 | 第24-26页 |
第4章 “恶意欠薪”行为入罪的合理性 | 第26-34页 |
·“恶意欠薪”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| 第27-28页 |
·“恶意欠薪”行为严重侵害了众多劳动者的财产权益 | 第27页 |
·“恶意欠薪”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经济秩序与和谐稳定 | 第27-28页 |
·现行民事和行政法律规范惩治“恶意欠薪”行为明显乏力 | 第28-30页 |
·“恶意欠薪”行为入罪在国外有成功的立法 | 第30-31页 |
·将“恶意欠薪”行为入罪具有充分的法学理论依据 | 第31-34页 |
·“恶意欠薪罪”的设置符合刑罚谦抑性原则 | 第31-32页 |
·具备增设“恶意欠薪罪”法制条件 | 第32页 |
·增设“恶意欠薪罪”符合刑罚的目的 | 第32-34页 |
第5章 “恶意欠薪”行为入罪的立法完善 | 第34-38页 |
·罪名的确定 | 第34-35页 |
·具体条文的设置 | 第35-38页 |
结语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