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同灸治时间隔姜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研究
|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| 第1-8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10-14页 |
| 引言 | 第14-16页 |
| 1 临床资料 | 第16-18页 |
| ·病例来源 | 第16页 |
| ·病例诊断及纳入标准 | 第16-17页 |
| ·西医诊断标准 | 第16-17页 |
| ·中医诊断标准 | 第17页 |
| ·病例纳入标准 | 第17页 |
| ·病例排除标准 | 第17-18页 |
| ·剔除与脱落病例标准 | 第18页 |
| 2 研究方案 | 第18-26页 |
| ·随机方法 | 第18页 |
| ·分组情况 | 第18-19页 |
| ·治疗方案 | 第19-20页 |
| ·取穴 | 第19页 |
| ·穴位定位及操作 | 第19-20页 |
| ·对照组操作规范 | 第20页 |
| ·疗程 | 第20页 |
| ·观察指标 | 第20-22页 |
| ·一般项目 | 第20页 |
| ·生物学指标 | 第20页 |
| ·诊断学指标 | 第20-21页 |
| ·实验室指标 | 第21页 |
| ·疗效指标 | 第21页 |
| ·评定标准 | 第21-22页 |
| ·安全性指标 | 第22页 |
| ·异常情况处理 | 第22页 |
| ·随访 | 第22页 |
| ·随访目的 | 第22页 |
| ·随访方式 | 第22页 |
| ·统计学处理 | 第22-23页 |
| ·技术路线图 | 第23-26页 |
| ·研究者操作流程图 | 第24-25页 |
| ·临床研究流程表 | 第25-26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2页 |
| ·三组病例基本情况分析 | 第26页 |
| ·三组病例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| 第26页 |
| ·有效性评价及分析 | 第26-32页 |
| ·三组病例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不同观察时点比较 | 第26-27页 |
| ·三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| 第27-28页 |
| ·三组治疗后随访疗效比较 | 第28-29页 |
| ·三组治疗前后血清中抗氧化因子SOD的含量比较 | 第29-30页 |
| ·三组治疗前后血清中抗氧化因子MDA的含量比较 | 第30-31页 |
| ·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观察 | 第31-32页 |
| 4 讨论 | 第32-50页 |
| ·西医对浅表性胃炎的认识 | 第32-33页 |
| ·中医对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的认识 | 第33-37页 |
| ·历史沿革 | 第33-34页 |
| ·中医对CSG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34-35页 |
| ·中医对CSG脾胃虚寒证的认识 | 第35-37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37-43页 |
| ·隔姜灸治疗CSG脾胃虚寒 | 第37-39页 |
| ·灸法与氧化因子的关系 | 第39页 |
| ·氧化因子与CSG的关系 | 第39-41页 |
| ·隔姜灸的温补效应研究概况 | 第41-42页 |
| ·灸法的时效关系研究概况 | 第42-43页 |
| ·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指标选择依据与分析 | 第43-46页 |
| ·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疗效指标选择依据 | 第43页 |
| ·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实验室指标选择依据 | 第43-44页 |
| ·选穴依据 | 第44-46页 |
| ·疗效比较与分析 | 第46-47页 |
| ·疗效比较 | 第46-47页 |
| ·三组不同疗效分析 | 第47页 |
| ·实验室指标结果比较与分析 | 第47-50页 |
| ·三组实验室指标结果比较 | 第48页 |
| ·三组实验室指标结果分析 | 第48-50页 |
| 结论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| 课题资助 | 第54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-56页 |
| 附录1: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| 第56-59页 |
| 附录2:脾胃虚寒浅表性胃炎症状体征及疗效评分表 | 第59-62页 |
| 附表3:文献综述 | 第62-6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5-66页 |
| 附表4: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和发表论文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