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研究
| 摘要 | 第1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0页 |
| 绪论 | 第10-11页 |
| 第1部分 文献研究 | 第11-22页 |
| 1 中医学对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| 第11-18页 |
| ·对病名的认识 | 第11页 |
| ·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| 第11-14页 |
| ·对萎缩性胃炎治疗的认识 | 第14-18页 |
| 2 现代西医对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| 第18-22页 |
| ·概论 | 第18-19页 |
| ·西医对萎缩性胃炎病因病理的认识 | 第19-20页 |
| ·西医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| 第20-22页 |
| 第2部分 单兆伟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学术思想研究 | 第22-34页 |
| 1 脾胃病的认识 | 第22-23页 |
| ·脾胃的功能 | 第22-23页 |
| ·整体观念 | 第23页 |
| 2 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 | 第23-26页 |
| ·病因 | 第23-24页 |
| ·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为“虚”、“热”、“瘀” | 第24-26页 |
| 3 萎缩性胃炎的辨证论治 | 第26-28页 |
| ·病证结合 | 第26-27页 |
| ·宏观与微观结合 | 第27页 |
| ·胃镜与中医辨证结合 | 第27-28页 |
| 4 萎缩性胃炎的临证分型 | 第28-29页 |
| ·肝胃不和证 | 第28页 |
| ·胃阴不足证 | 第28页 |
| ·湿热内阻证 | 第28-29页 |
| ·气滞血瘀证 | 第29页 |
| ·脾胃气虚(包括虚寒)证 | 第29页 |
| 5 萎缩性胃炎的治法 | 第29-31页 |
| ·抓住病机之本,健脾益胃为治病之本 | 第29-30页 |
| ·清热化瘀为治病之标 | 第30页 |
| ·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6 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原则 | 第31-34页 |
| ·治中焦如衡 | 第31页 |
| ·益胃贵在柔润 | 第31-32页 |
| ·升降重视 | 第32-34页 |
| 第3部分 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研究 | 第34-46页 |
| 1 中医学对脾虚湿热证的认识 | 第34-35页 |
| ·脾虚湿热证的病因 | 第34页 |
| ·脾虚湿热证的主要临床证候特点 | 第34-35页 |
| 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脾虚湿热证的关系 | 第35-38页 |
| ·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病因病机 | 第35-36页 |
| ·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临床表现 | 第36页 |
| ·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辨证特点 | 第36-37页 |
| ·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治法 | 第37-38页 |
| 3 单兆伟教授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治疗经验 | 第38-46页 |
| ·病因病机 | 第39页 |
| ·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脾虚湿热 | 第39-41页 |
| ·诊断 | 第41-42页 |
| ·治法 | 第42-44页 |
| ·随和辨证,佐合他法 | 第44-46页 |
| 第4部份 临床研究 | 第46-62页 |
| 1 试验目的 | 第46页 |
| 2 一般资料 | 第46-48页 |
| ·病例入选 | 第46-48页 |
| 3 二参三草汤治疗方法 | 第48页 |
| ·服药方法 | 第48页 |
| ·疗程 | 第48页 |
| 4 观察指标 | 第48-49页 |
| ·一般观察项目 | 第48页 |
| ·消化内科观察项目 | 第48-49页 |
| ·临床证候观察 | 第49页 |
| ·病理观察 | 第49页 |
| 5 疗效判定 | 第49-52页 |
| ·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| 第49-51页 |
| ·西医病理疗效判定 | 第51-52页 |
| 6 统计学方法 | 第52页 |
| 7 结果 | 第52-62页 |
| ·基本情况 | 第52-53页 |
| ·西医病理检查结果 | 第53-54页 |
| ·病理总疗效 | 第54-57页 |
| ·中医临床症状总疗效 | 第57页 |
| ·临床各项症状变化趋势 | 第57-62页 |
| 第5部分 讨论 | 第62-72页 |
| 1 研究结果 | 第62页 |
| ·结果 | 第62页 |
| ·疗程的问题 | 第62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 | 第62页 |
| 2 二参三草汤研究 | 第62-68页 |
| ·二参三草汤的组成 | 第62页 |
| ·组方根据 | 第62-63页 |
| ·方解 | 第63-64页 |
| ·参三草汤组成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| 第64-66页 |
| ·随症加减 | 第66-67页 |
| ·典型病例 | 第67-68页 |
| 3 二参三草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的机制 | 第68-69页 |
| ·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| 第68-69页 |
| ·调整胃肠道异常运动 | 第69页 |
| ·保护胃黏膜 | 第69页 |
| ·抗幽门螺杆菌 | 第69页 |
| ·改善胃粘膜血流量 | 第69页 |
| ·抗肿瘤 | 第69页 |
| 4 问题与展望 | 第69-72页 |
| ·辨证论治 | 第70页 |
| ·病因病机 | 第70页 |
| ·辨证与辨病 | 第70-71页 |
| ·诊断标准 | 第71页 |
| ·PLGC | 第71-72页 |
| 结论 | 第72-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| 附录 | 第76-77页 |
| 致谢 | 第77-78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