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机械、仪表工业论文--热工量的测量仪表论文--温度测量仪表论文

基于温差发电的工业无线测温系统设计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1 绪论第10-22页
   ·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·测温技术及发展第11-14页
     ·温度检测技术的发展第11-12页
     ·传统有线式测温技术第12-13页
     ·新兴无线测温技术第13-14页
   ·温差发电技术及应用第14-17页
     ·温差电的历史第14-15页
     ·温差发电技术的应用第15-17页
   ·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第17-21页
     ·国内外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现状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几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第18-20页
     ·ZigBee协议简介第20-21页
   ·本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第21-22页
     ·研究意义第21页
     ·本文主要内容第21-22页
2 温差发电理论与热电性能分析第22-38页
   ·热电效应的一般描述第22-25页
     ·塞贝克效应第22-23页
     ·帕尔帖效应第23页
     ·汤姆逊效应第23-24页
     ·焦耳效应第24页
     ·傅里叶效应第24-25页
   ·热电优值第25-26页
   ·温差发电器结构第26-27页
   ·温差发电器热电性能分析第27-32页
     ·温差发电器的理论模型第27-30页
     ·单个温差发电器的输出功率第30-31页
     ·冷端温度对输出性能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·温差发电器串联、并联连接模型第32-37页
     ·温差发电器串联连接的模型第32-34页
     ·温差发电器并联连模型第34-37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7-38页
3 温差发电器的实验研究第38-47页
   ·温差发电实验平台第38-41页
     ·温差发电模块第38-39页
     ·加热部分第39页
     ·冷却部分第39-40页
     ·隔热部分第40页
     ·测试系统第40-41页
   ·塞贝克系数测试第41-42页
   ·输出功率测试第42-44页
   ·温差发电器串联、并联性能测试第44-46页
     ·串联实验研究第44-45页
     ·并联实验研究第45-46页
   ·本章结论第46-47页
4 无线温度传感器系统设计第47-60页
   ·温度传感器网络节点的方案第47页
   ·硬件选型第47-51页
     ·微控制器选择第47-49页
     ·无线射频芯片的选择第49页
     ·系统硬件电路图第49-51页
   ·软件设计第51-58页
     ·程序设计思路第52-53页
     ·温度信号的A/D转换第53-54页
     ·数字温度信号的I2C传输第54-56页
     ·数字温度信号的滤波与ISP传输第56-58页
   ·低功耗设计第5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8-60页
5 系统实现与测试第60-67页
   ·系统组成第60-61页
   ·电源模块第61-63页
     ·温差发电模块第61-62页
     ·稳压充电模块第62-63页
   ·无线温度传感器样机第63-64页
   ·节点通信距离测试第64-66页
     ·无障碍通信测试第64-65页
     ·有障碍通信测试第65-66页
   ·整机测试第6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6-67页
6 总结和展望第67-69页
   ·总结第67页
   ·展望第67-69页
参考文献第69-76页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76-77页
致谢第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塔机疲劳剩余寿命预测系统研究
下一篇:导电电磁纤维微波电磁参量表征与测试技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