螺钉内固定与石膏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对照研究
| 目录 | 第1-8页 |
| 摘要 | 第8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0页 |
| 前言 | 第10-11页 |
|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| 第11-25页 |
| 1 祖国医学的认识 | 第11-12页 |
| ·祖国医学对踝关节的认识 | 第11页 |
| ·祖国医学对筋的认识 | 第11-12页 |
| 2 下胫腓联合的解剖特点及生物力学研究 | 第12-14页 |
| ·解剖特点 | 第12-13页 |
| ·下胫腓联合的生物力学 | 第13页 |
| ·下胫腓联合的损伤机制 | 第13-14页 |
| 3 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诊断 | 第14-17页 |
| ·查体 | 第14-15页 |
| ·影像学检查 | 第15-16页 |
| ·X线片检查 | 第15页 |
| ·CT检查 | 第15-16页 |
| ·MRI检查 | 第16页 |
| ·超声检查 | 第16页 |
| ·踝关节镜检查 | 第16-17页 |
| ·拉钩试验 | 第17页 |
| 4 踝关节的分型 | 第17-19页 |
| ·Ashurst和Bromer分类法 | 第17页 |
| ·Lauge-Hansen分型 | 第17-18页 |
| ·踩关节骨折的AO分类 | 第18-19页 |
| 5 下胫腓联合韧带的治疗 | 第19-23页 |
| ·石膏固定 | 第19页 |
| ·螺钉内固定 | 第19-22页 |
| ·螺钉位置 | 第19-20页 |
| ·螺钉数量 | 第20页 |
| ·螺钉直径 | 第20-21页 |
| ·螺钉穿透的皮质层数 | 第21页 |
| ·螺钉材料 | 第21-22页 |
| ·螺钉加压 | 第22页 |
| ·螺钉固定时足的位置 | 第22页 |
| ·螺钉取留 | 第22页 |
| ·Endobutton装置内固定 | 第22-23页 |
| ·胫腓骨钩 | 第23页 |
| ·自体韧带移植 | 第23页 |
| ·钢丝捆扎带 | 第23页 |
| 6 评价标准 | 第23-25页 |
|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25-34页 |
| 1 研究目的 | 第25页 |
| 2 资料和方法 | 第25页 |
| ·病例来源 | 第25页 |
| ·分组方法 | 第25页 |
| ·一般资料 | 第25页 |
| 3 临床资料 | 第25-26页 |
| ·诊断标准 | 第25-26页 |
| ·踝关节骨折 | 第25页 |
| ·下胫腓联合损伤 | 第25-26页 |
| ·纳入标准 | 第26页 |
| ·排除标准 | 第26页 |
| ·脱落标准 | 第26页 |
| ·剔除标准 | 第26页 |
| 4 治疗方案 | 第26-28页 |
| ·术前准备 | 第26-27页 |
| ·手术过程 | 第27页 |
| ·术后处理 | 第27-28页 |
| 5 疗效评定 | 第28-2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8页 |
| ·观察指标 | 第28页 |
| ·疗效标准 | 第28-29页 |
| ·主要指标 | 第28页 |
| ·次要指标 | 第28-29页 |
| ·疗效评分标准 | 第29页 |
| ·统计方法 | 第29页 |
| 6 统计结果分析 | 第29-34页 |
| ·基本资料 | 第29-32页 |
| ·年龄 | 第29页 |
| ·性别 | 第29-30页 |
| ·住院天数 | 第30页 |
| ·受伤部位 | 第30-31页 |
| ·骨折分型 | 第31-32页 |
| ·主要观察指标 | 第32-33页 |
| ·优良率评价 | 第32页 |
| ·Baird-Jackson评分评价 | 第32-33页 |
| ·次要观察指标 | 第33-34页 |
| ·手术时间 | 第33页 |
| ·骨折愈合时间 | 第33-34页 |
| 第三部分 讨论 | 第34-37页 |
| 1 是否采用下胫腓螺钉的争议 | 第34页 |
| 2 踝关节骨折的处理 | 第34-35页 |
| 3 螺钉以及固定的选择 | 第35-36页 |
| 4 不足与展望 | 第36-37页 |
| 结论 | 第37-3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8-4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42-43页 |
| 致谢 | 第43-44页 |
| 附录 | 第44-45页 |
| 附录一 | 第44-45页 |
| 附录二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