符号说明 | 第1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1 引言 | 第12-20页 |
·目的意义 | 第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20页 |
·环境中的铅 | 第12-13页 |
·土壤中的铅 | 第13-14页 |
·土壤中铅的形态 | 第13页 |
·土壤中铅的生物有效性 | 第13-14页 |
·土壤中铅的含量、来源、分布 | 第14页 |
·我国铅污染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铅对玉米的伤害效应 | 第15-17页 |
·作物对铅毒害的生理响应 | 第17-18页 |
·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| 第18-20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5页 |
·试验设计 | 第20页 |
·测定项目与方法 | 第20-24页 |
·生物产量及样品保存 | 第20页 |
·籽粒品质测定 | 第20-21页 |
·植株铅含量测定 | 第21页 |
·光合特性指标测定 | 第21-22页 |
·叶面积 | 第21页 |
·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| 第21-22页 |
·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| 第22页 |
·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| 第22页 |
·抗氧化酶系及产物的测定 | 第22页 |
·激素含量测定 | 第22-24页 |
·玉米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| 第24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24-25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55页 |
·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| 第25-32页 |
·铅对玉米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| 第25页 |
·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生物产量 | 第25-31页 |
·全株 | 第25-27页 |
·根系 | 第27-28页 |
·茎秆 | 第28-29页 |
·叶片 | 第29-31页 |
·收获期不同部位干物质积累量 | 第31-32页 |
·铅对夏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| 第32-36页 |
·蛋白质及组分含量 | 第32-33页 |
·粗脂肪、游离氨基酸、蔗糖及可溶性总糖含量 | 第33-34页 |
·淀粉含量及组成 | 第34页 |
·淀粉粒分布特性 | 第34-36页 |
·淀粉粒体积分布 | 第35页 |
·淀粉粒表面积分布 | 第35-36页 |
·淀粉粒数目分布 | 第36页 |
·铅的吸收与分布 | 第36-41页 |
·铅在玉米植株体内的富集特征 | 第36-37页 |
·成熟期玉米植株体内铅含量 | 第36-37页 |
·植株各器官铅含量与土壤铅浓度的相关性 | 第37-39页 |
·植株各器官铅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 | 第38-39页 |
·不同生育时期根、叶铅含量动态变化 | 第39-41页 |
·铅对夏玉米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 | 第41-45页 |
·不同生育期叶面积指数 | 第41页 |
·光合色素含量 | 第41-42页 |
·净光合速率 | 第42-43页 |
·叶绿素荧光参数 | 第43-45页 |
·铅对玉米活性氧代谢及激素含量的影响 | 第45-52页 |
·铅对玉米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| 第45-49页 |
·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| 第45-46页 |
·过氧化物酶 POD | 第46页 |
·过氧化氢酶 CAT | 第46-47页 |
·丙二醛 MDA 含量 | 第47-48页 |
·可溶性蛋白含量 | 第48-49页 |
·铅对玉米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| 第49-52页 |
·生长素 IAA | 第49页 |
·赤霉素 GA | 第49-50页 |
·玉米素 ZR | 第50-51页 |
·脱落酸 ABA | 第51-52页 |
·铅对玉米超微结构的影响 | 第52-55页 |
·细胞核 | 第52页 |
·叶绿体 | 第52-53页 |
·液泡及金属络合物 | 第53-55页 |
4 讨论 | 第55-60页 |
·铅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| 第55页 |
·铅对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·铅元素分布 | 第57-58页 |
·铅对玉米光合性能的影响 | 第58页 |
·玉米耐铅机制 | 第58-60页 |
·根系 | 第58-59页 |
·植物络合素及液泡的累积作用 | 第59页 |
·玉米植株活性氧代谢 | 第59页 |
·植物内源激素 | 第59-60页 |
5 结论 | 第60-62页 |
·铅通过影响玉米穗长、行粒数及粒重来影响玉米籽粒产量 | 第60页 |
·铅对玉米籽粒营养品质影响显著 | 第60页 |
·铅元素分配 | 第60-61页 |
·铅对玉米光合特性具有低促高抑的影响 | 第61页 |
·玉米具有多种抗铅污染机制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