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34页 |
引言 | 第10页 |
·研究进展 | 第10-26页 |
·重大项目中有关地形与暴雨关系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·近些年有关地形与暴雨关系的个例研究 | 第12-24页 |
·国外地形对暴雨影响的研究 | 第24-26页 |
·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| 第26-27页 |
·研究内容和本文结构 | 第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7-34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域、资料和方法 | 第34-40页 |
·太行山简介 | 第34-35页 |
·地理 | 第34页 |
·地形与地势 | 第34-35页 |
·植被与气候 | 第35页 |
·研究区域地形高度和台站分布 | 第35-3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6-37页 |
·诊断分析法 | 第36-37页 |
·数值模拟法 | 第37页 |
·资料 | 第37-40页 |
第三章 太行山脉影响下华北夏季降水气候特征分析 | 第40-60页 |
·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| 第40-45页 |
·大雨和暴雨频次时空变化特征 | 第45-50页 |
·环流场及水汽收支特征 | 第50-55页 |
·小结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0页 |
第四章 华北暴雨分型和个例挑选 | 第60-80页 |
·分型原则 | 第60页 |
·分型结果 | 第60-63页 |
·太行山以东暴雨型 | 第60-61页 |
·太行山以西暴雨型 | 第61-62页 |
·太行山区暴雨型 | 第62页 |
·太行山两侧暴雨型 | 第62页 |
·过山时减弱暴雨型 | 第62-63页 |
·分型暴雨典型个例 | 第63-78页 |
·太行山以东暴雨型 | 第63-73页 |
·太行山以西暴雨型 | 第73-74页 |
·太行山区暴雨型 | 第74-75页 |
·太行山两侧暴雨型 | 第75-76页 |
·过山时减弱暴雨型 | 第76-78页 |
·小结 | 第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0页 |
第五章 分型暴雨天气学模型 | 第80-116页 |
·太行山以东暴雨型 | 第80-97页 |
·太行山以东暴雨型A类 | 第80-87页 |
·太行山以东暴雨型B类 | 第87-97页 |
·太行山以西暴雨型 | 第97-100页 |
·太行山区暴雨型 | 第100-105页 |
·太行山区两侧暴雨型 | 第105-109页 |
·过山时减弱暴雨型 | 第109-112页 |
·小结 | 第112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16页 |
第六章 WRF模式对华北分型暴雨模拟及太行山脉地形影响试验 | 第116-142页 |
·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简介 | 第116-119页 |
·初始条件 | 第117页 |
·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 | 第117-119页 |
·WRF程序计算流程 | 第119页 |
·数值试验方案设计 | 第119-120页 |
·太行山脉地形影响敏感性试验 | 第120-138页 |
·太行山以东暴雨型A型 | 第120-129页 |
·太行山以东暴雨型B类 | 第129-132页 |
·太行山以西暴雨型 | 第132-133页 |
·太行山区暴雨型 | 第133-134页 |
·太行山两侧暴雨型 | 第134-136页 |
·过山时减弱暴雨型 | 第136-137页 |
·太行山脉地形对降水量的影响 | 第137-138页 |
·小结 | 第138-1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9-142页 |
第七章 太行山脉对华北降水气候特征影响的数值试验 | 第142-164页 |
·模式、试验方案及资料简介 | 第142-144页 |
·模拟结果分析 | 第144-150页 |
·平均场模拟 | 第144-146页 |
·日降水变化特征的模拟 | 第146-147页 |
·个例分析 | 第147-150页 |
·太行山脉地形影响敏感性试验 | 第150-159页 |
·小结 | 第159-1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0-164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164-172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164-168页 |
·太行山脉影响下的华北夏季降水气候特征 | 第164页 |
·华北夏季暴雨分型 | 第164-165页 |
·分型暴雨天气学模型 | 第165-167页 |
·WRF模式对华北夏季分型暴雨模拟 | 第167-168页 |
·RegCM3对华北夏季降水气候特征模拟 | 第168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168-169页 |
·讨论 | 第169-172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72-174页 |
致谢 | 第1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