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1页 |
| 1 作物的抗虫性 | 第10-13页 |
| ·作物抗虫性机制 | 第10-11页 |
| ·我国作物抗虫性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| 2 辣椒的概述 | 第13-14页 |
| ·辣椒的起源、传播与分布 | 第13页 |
| ·辣椒的分类 | 第13-14页 |
| ·辣椒常见害虫 | 第14页 |
| 3 烟粉虱概述 | 第14-16页 |
| ·烟粉虱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5页 |
| ·烟粉虱的危害 | 第15-16页 |
| 4 烟粉虱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 | 第16页 |
| 5 烟粉虱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 | 第16-17页 |
| 6 寄主植物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化学成分与抗虫性 | 第17-19页 |
| ·寄主植物外部形态结构与抗虫性 | 第17-18页 |
| ·寄主植物中化学成分与抗虫性 | 第18-19页 |
| ·寄主植物中营养物质与抗虫性 | 第18页 |
| ·寄主植物中次生物质与抗虫性 | 第18-19页 |
| 7 寄主植物保护酶与抗虫性 | 第19-20页 |
| 8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烟粉虱对不同辣椒品种的选择性及适应性 | 第21-28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·材料 | 第21页 |
| ·供试昆虫 | 第21页 |
| ·供试的辣椒品种 | 第21页 |
| ·试验条件 | 第21-22页 |
| ·试验方法 | 第22页 |
| ·选择性实验 | 第22页 |
| ·烟粉虱的发育历期及存活率 | 第22页 |
| ·数据统计分析 | 第22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22-27页 |
| ·烟粉虱对不同辣椒品种的选择性 | 第22-23页 |
| ·烟粉虱在不同辣椒品种上的产卵量 | 第23页 |
| ·烟粉虱在不同辣椒品种上的发育历期 | 第23-24页 |
| ·烟粉虱在不同辣椒品种上的存活率 | 第24-27页 |
| 3 讨论 | 第27-28页 |
| 第三章 烟粉虱为害对不同辣椒品种叶绿素及营养物质的影响 | 第28-41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1页 |
| ·材料 | 第28-29页 |
| ·供试昆虫 | 第28页 |
| ·供试辣椒品种 | 第28-29页 |
| ·辣椒处理及取样 | 第29页 |
| ·测试项目及方法 | 第29-31页 |
| ·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| 第29页 |
| ·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| 第29-30页 |
| ·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| 第30页 |
| ·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| 第30页 |
| ·维生素C(Vc)含量的测定 | 第30-31页 |
| ·数据统计分析 | 第31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9页 |
| ·烟粉虱为害前后不同辣椒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| 第31-33页 |
| ·烟粉虱为害前后不同辣椒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| 第33-34页 |
| ·烟粉虱为害前后不同辣椒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| 第34-36页 |
| ·烟粉虱为害前后不同辣椒品种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| 第36-37页 |
| ·烟粉虱为害前后不同辣椒品种Vc含量的变化 | 第37-39页 |
| 3 讨论 | 第39-41页 |
| 第四章 烟粉虱为害对不同辣椒品种保护酶及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| 第41-52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4页 |
| ·材料 | 第41-42页 |
| ·供试昆虫 | 第41页 |
| ·供试辣椒品种 | 第41-42页 |
| ·辣椒处理及取样 | 第42页 |
| ·酶活性的测定 | 第42-43页 |
| ·酶粗提液的制备 | 第42页 |
| ·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的测定 | 第42-43页 |
| ·过氧化物酶(POD)活性的测定 | 第43页 |
| ·总酚含量的测定 | 第43页 |
| ·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| 第43页 |
| ·数据统计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44-50页 |
| ·烟粉虱为害前后不同辣椒品种SOD活性的变化 | 第44-45页 |
| ·烟粉虱为害前后不同辣椒品种POD活性的变化 | 第45-47页 |
| ·烟粉虱为害前后不同辣椒品种总酚含量的变化 | 第47-48页 |
| ·烟粉虱为害前后不同辣椒品种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| 第48-50页 |
| ·不同辣椒品种对烟粉虱的抗性机制分析 | 第50页 |
| 3 讨论 | 第50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62页 |
| 致谢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