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疆南疆两种枣树病害的研究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8-10页 |
主要符号表 | 第10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2页 |
·枣黑斑病的研究 | 第12-15页 |
·枣黑斑病的发现、分布及危害状况 | 第12页 |
·枣黑斑病的主要症状 | 第12页 |
·枣黑斑病病原研究 | 第12-13页 |
·枣黑斑病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3-14页 |
·枣黑斑病的侵染循环和传播途径 | 第14页 |
·枣黑斑病的防治 | 第14-15页 |
·枣树根腐病的研究 | 第15-20页 |
·国内果树根腐病病害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·新疆主要农作物根腐病病害的研究 | 第17-19页 |
·根腐病的防治研究 | 第19-20页 |
·枣树枯萎病的研究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枣果黑斑病病原的研究 | 第22-3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5页 |
·病原分离与鉴定材料 | 第22页 |
·病原室内药剂筛选材料 | 第22页 |
·分离方法 | 第22-23页 |
·致病性测定 | 第23页 |
·致病菌的病原鉴定 | 第23-25页 |
·致病菌的室内有效药剂筛选 | 第25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30页 |
·枣果黑斑病病害症状的描述 | 第25页 |
·枣果黑斑病病原菌分离结果 | 第25-26页 |
·不同菌株致病力测定结果 | 第26页 |
·致病菌的病原鉴定结果 | 第26-28页 |
·室内药剂筛选结果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枣树根腐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| 第30-3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材料 | 第30页 |
·分离方法 | 第30页 |
·致病性测定 | 第30-31页 |
·致病菌的鉴定 | 第31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6页 |
·枣树根腐病发病症状 | 第31页 |
·枣树根腐病病原菌分离结果 | 第31-33页 |
·不同菌株致病力测定结果 | 第33-34页 |
·致病菌的病原形态学鉴定结果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枣树枯萎病病原的研究 | 第36-40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6-37页 |
·材料 | 第36页 |
·病原菌的形态学差异研究 | 第36页 |
·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差异研究 | 第36-37页 |
·致病性测定 | 第3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0页 |
·枣树枯萎病发病症状 | 第37页 |
·病原菌形态学差异研究结果 | 第37-38页 |
·分子生物学差异研究结果 | 第38-39页 |
·致病力测定结果 | 第39-40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40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7页 |
附录 1 常用培养基及试剂配置 | 第47页 |
附录 2 常用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 | 第47-48页 |
附录 3 实验图片 | 第48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1-52页 |
导师评阅表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