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陆与台湾地区土地征收程序比较分析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导论 | 第10-15页 |
| 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二、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1-13页 |
| 1、现实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2、理论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| 四、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| 第一章 土地征收与土地征收程序 | 第15-21页 |
| 一、土地征收 | 第15-16页 |
| 二、土地征收程序 | 第16-21页 |
| 1、土地征收程序的概念 | 第17页 |
| 2、土地征收程序的作用 | 第17-18页 |
| 3、土地征收程序的内容 | 第18-21页 |
| 第二章 土地征收前置与申请程序比较 | 第21-28页 |
| 一、大陆土地征收前置与申请程序 | 第21-23页 |
| 1、用地预审程序 | 第21页 |
| 2、正式申请程序 | 第21-22页 |
| 3、征地公告程序 | 第22页 |
| 4、征地调查程序 | 第22-23页 |
| 二、台湾土地征收申请与前置程序 | 第23-25页 |
| 1、举办公听会 | 第23页 |
| 2、协议价购 | 第23-24页 |
| 3、调查勘测 | 第24页 |
| 4、申请征收 | 第24-25页 |
| 三、比较小结 | 第25-28页 |
| 1、征收目的 | 第25-26页 |
| 2、协商程序之必要性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第三章 土地征收审批程序比较 | 第28-33页 |
| 一、大陆土地征收审批程序 | 第28-29页 |
| 1、农用地转用程序 | 第28-29页 |
| 2、征收审批程序 | 第29页 |
| 二、台湾土地征收核准程序 | 第29-31页 |
| 1、核准机关 | 第29-30页 |
| 2、征收审议 | 第30-31页 |
| 3、核准通知 | 第31页 |
| 三、比较小结 | 第31-33页 |
| 1、公共利益审查程序的缺失 | 第31-32页 |
| 2、当事人的参与程度不足 | 第32-33页 |
| 第四章 土地征收执行程序比较 | 第33-39页 |
| 一、大陆土地征收执行程序 | 第33-34页 |
| 1、公告程序 | 第33页 |
| 2、补偿登记程序 | 第33页 |
| 3、补偿安置程序 | 第33-34页 |
| 二、台湾土地征收执行程序 | 第34-36页 |
| 1、征收的公告与通知 | 第34页 |
| 2、补偿费用的确定 | 第34-35页 |
| 3、补偿费用的发放 | 第35页 |
| 4、征收完成 | 第35-36页 |
| 三、比较小结 | 第36-39页 |
| 1、征收补偿原则的比较 | 第36-37页 |
| 2、特殊制度 | 第37-39页 |
| 第五章 土地征收救济程序比较 | 第39-44页 |
| 一、大陆土地征收救济程序 | 第39-40页 |
| 1、行政裁决救济 | 第39页 |
| 2、行政复议救济 | 第39-40页 |
| 3、司法救济 | 第40页 |
| 二、台湾土地征收救济程序 | 第40-43页 |
| 1、自力救济 | 第40-41页 |
| 2、行政救济 | 第41-43页 |
| 三、比较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六章 大陆土地征收程序修正 | 第44-51页 |
| 一、事前审查程序 | 第44-46页 |
| 1、建立征收与征购制度 | 第44-45页 |
| 2、建立公共利益审核认定环节 | 第45-46页 |
| 二、事中执行程序 | 第46-47页 |
| 1、完善公告内容与形式 | 第46-47页 |
| 2、在补偿安置过程中引入协商制度 | 第47页 |
| 三、事后救济程序 | 第47-51页 |
| 1、为前置行为提供救济渠道 | 第48页 |
| 2、建立公共利益争议解决机制 | 第48-49页 |
| 3、明确补偿安置纠纷的救济途径 | 第49-51页 |
| 结语 | 第51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6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6-57页 |
| 后记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