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20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20-30页 |
| ·GEO SAR的概念 | 第21-22页 |
| ·GEO SAR的研究 | 第22-27页 |
| ·GEO SAR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22-23页 |
| ·GEO SAR的发展现状 | 第23-26页 |
| ·GEO SAR成像的关键点 | 第26-27页 |
| 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| ·论文结构 | 第28-30页 |
| 第二章 GEO SAR系统特性研究 | 第30-43页 |
| ·引言 | 第30页 |
| ·GEO SAR空间几何关系 | 第30-32页 |
| ·基本模型假设 | 第30-31页 |
| ·GEO SAR空间几何 | 第31-32页 |
| ·GEO SAR系统特性 | 第32-39页 |
| ·星下点轨迹 | 第32-34页 |
| ·波束扫描范围与速度 | 第34-36页 |
| ·GEO SAR偏航特性研究 | 第36-39页 |
| ·GEO SAR多普勒特性 | 第39-41页 |
| ·多普勒参数推导 | 第39-40页 |
| ·多普勒特性分析 | 第40-4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| 第三章 GEO SAR距离模型及信号模型 | 第43-52页 |
| ·引言 | 第43页 |
| ·GEO SAR距离模型研究 | 第43-50页 |
| ·GEO SAR距离历史 | 第43-44页 |
| ·基于四阶泰勒级数的距离模型 | 第44-45页 |
| ·基于“stop-and-go”误差分析的距离模型 | 第45-46页 |
| ·多项式距离模型 | 第46-47页 |
| ·改进的斜视距离模型 | 第47页 |
| ·不同距离模型的误差分析 | 第47-50页 |
| ·不同距离模型的特征分析 | 第50页 |
| ·GEO SAR回波信号 | 第50-5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| 第四章 基于多项式距离模型的GEO SAR成像技术 | 第52-81页 |
| ·引言 | 第52页 |
| ·频谱推导 | 第52-54页 |
| ·RD算法 | 第54-61页 |
| ·算法推导 | 第55-56页 |
| ·仿真实验 | 第56-61页 |
| ·CS算法 | 第61-70页 |
| ·算法推导 | 第62-65页 |
| ·仿真实验 | 第65-70页 |
| ·OMEGA-K算法 | 第70-80页 |
| ·算法推导 | 第71-74页 |
| ·仿真实验 | 第74-8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0-81页 |
| 第五章 基于改进的斜视距离模型的GEO SAR成像技术 | 第81-109页 |
| ·引言 | 第81页 |
| ·频谱推导 | 第81-86页 |
| ·POSP频谱模型 | 第82-83页 |
| ·MSR频谱模型 | 第83-85页 |
| ·频谱模型精度分析 | 第85-86页 |
| ·RD算法 | 第86-92页 |
| ·算法推导 | 第86-87页 |
| ·仿真实验 | 第87-92页 |
| ·CS算法 | 第92-100页 |
| ·算法推导 | 第92-95页 |
| ·仿真实验 | 第95-100页 |
| ·OMEGA-K算法 | 第100-108页 |
| ·算法推导 | 第100-104页 |
| ·仿真实验 | 第104-10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8-109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09-111页 |
| ·全文总结 | 第109-110页 |
| ·工作展望 | 第110-111页 |
| 致谢 | 第111-112页 |
| 附录 | 第112-120页 |
| A 坐标系定义及相互转化关系 | 第112-116页 |
| A.1 空间坐标系的定义 | 第112-113页 |
| A.2 坐标系相互转化关系 | 第113-116页 |
| B 多普勒参数推导 | 第116-120页 |
| B.1 卫星运动参数计算 | 第116-117页 |
| B.2 地面波束中心点运动参数计算 | 第117-118页 |
| B.3 多普勒参数推导 | 第118-12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0-129页 |
| 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