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7页 |
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7页 |
·异丁醇简介 | 第12-15页 |
·异丁醇的理化性质 | 第12页 |
·异丁醇的用途 | 第12-13页 |
·异丁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醇类的代谢途径分析 | 第15-24页 |
·大肠杆菌中醇类的代谢途径分析 | 第16-21页 |
·酿酒酵母中醇类的代谢途径分析 | 第21-22页 |
·枯草芽孢杆菌中醇类的代谢途径分析 | 第22页 |
·谷氨酸棒状杆菌中醇类的代谢途径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细长聚球藻中醇类的代谢途径分析 | 第23-24页 |
·目前异丁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5页 |
·异丁醇生产的宿主菌 | 第24页 |
·异丁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 | 第24-25页 |
·本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思路 | 第25-27页 |
·选题背景 | 第25页 |
·研究内容以及思路 | 第25-27页 |
第二章 相关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| 第27-51页 |
·引言 | 第27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7-32页 |
·质粒和菌种 | 第27-29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29-30页 |
·药品与试剂 | 第30-32页 |
·培养基 | 第32页 |
·引物 | 第3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2-41页 |
·alsS、ilvC、ilvD、yqhD基因的获得 | 第32-34页 |
·pEA、pEC、pED、pEY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34-38页 |
·重组载体pEA、pEC、pED、pEY的表达 | 第38-40页 |
·重组酶活性的检测 | 第40-41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1-50页 |
·目的基因的分子克隆 | 第41-43页 |
·阳性转化子的菌落PCR验证 | 第43-44页 |
·重组质粒的酶切验证 | 第44-47页 |
·重组质粒的表达 | 第47-50页 |
·重组酶活性的验证 | 第5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三章 乙酰乳酸合成酶表达条件优化 | 第51-62页 |
·引言 | 第51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51-52页 |
·质粒与菌种 | 第51页 |
·主要实验仪器 | 第51-52页 |
·药品与试剂 | 第52页 |
·培养基 | 第52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2-53页 |
·表达条件的优化 | 第52-53页 |
·重组乙酰乳酸合成酶的纯化 | 第5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3-61页 |
·乙酰乳酸合成酶的表达条件优化 | 第53-59页 |
·乙酰乳酸合成酶的纯化 | 第59-6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四章 大肠杆菌中构建2-异戊酮酸代谢途径 | 第62-84页 |
·引言 | 第62-6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63-65页 |
·菌种 | 第63页 |
·试剂 | 第63页 |
·引物 | 第63-65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65-69页 |
·AHAS和AHAIR的共表达策略 | 第65页 |
·pET30a(+)-alsS-ilvC的构建 | 第65-67页 |
·质粒pET30a(+)-alsS和pET22b(+)-ilvC的共转化 | 第67页 |
·AHAS、AHAIR、DHAD的共表达策略 | 第67-68页 |
·pET30a(+)-alsS-ilvC-ilvD的构建 | 第68-69页 |
·质粒pET30a(+)-alsS-ilvC和pET22b(+)-ilvD的共转化 | 第6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9-83页 |
·AHAS、AHAIR的共表达 | 第69-76页 |
·AHAS、AHAIR、DHAD的共表达 | 第76-8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4-85页 |
·结论 | 第84页 |
·展望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2页 |
作者简历 | 第9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