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8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8-13页 |
| ·选题依据 | 第8-10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| ·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·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·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| 第12-13页 |
| 第2章 利用程序漏洞重复获取赠送点卡行为的界定 | 第13-17页 |
| ·利用程序漏洞重复获取赠送点卡行为的含义 | 第13-15页 |
| ·“赠送点卡”的含义 | 第13-14页 |
| ·“利用程序漏洞”的含义 | 第14-15页 |
| ·“重复获取”的含义 | 第15页 |
| ·利用程序漏洞重复获取赠送点卡行为的特征 | 第15-17页 |
| ·行为主体的恶意性 | 第15-16页 |
| ·服务公司的过错性 | 第16页 |
| ·行为的反复性和形式正当性 | 第16页 |
| ·行为结果的破坏性 | 第16-17页 |
| 第3章 利用程序漏洞重复获取赠送点卡行为的定性争议及其评析 | 第17-20页 |
| ·利用程序漏洞重复获取赠送点卡行为的定性争议 | 第17-18页 |
| ·无罪说 | 第17页 |
| ·诈骗罪说 | 第17-18页 |
| ·盗窃罪说 | 第18页 |
| ·对利用程序漏洞重复获取赠送点卡行为定性争议的评析 | 第18-20页 |
| ·对无罪说的评析 | 第18-19页 |
| ·对诈骗罪说的评析 | 第19页 |
| ·对盗窃罪说的评析 | 第19-20页 |
| 第4章 利用程序漏洞重复获取赠送点卡行为性质的确定 | 第20-27页 |
| ·理论问题的澄清 | 第20-23页 |
| ·赠送点卡的财产性质问题 | 第20-22页 |
| ·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界限问题 | 第22-23页 |
| ·利用程序漏洞重复获取赠送点卡行为定性之我见 | 第23-27页 |
| ·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 | 第24-25页 |
| ·服务公司产生了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了财产 | 第25-26页 |
| ·行为人的行为和服务公司财产损失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| 第26-27页 |
| 结语 | 第27-2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8-30页 |
| 致谢 | 第30-31页 |
| 附录 个人简历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3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