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岸带景观结构、功能及其关系研究--以徐州市为例
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5页 |
| 第一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20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5-17页 |
| 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·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| 第20-38页 |
| ·河岸带研究综述 | 第20-22页 |
| ·河岸带的定义 | 第20-21页 |
| ·河岸带的特点 | 第21-22页 |
| ·河岸带景观结构研究综述 | 第22-27页 |
| ·景观的涵义 | 第22-23页 |
| ·景观结构及其尺度 | 第23-27页 |
| ·河岸带景观功能研究综述 | 第27-34页 |
| ·减缓水流冲刷,保护河岸稳定 | 第28页 |
| ·生物多样性保护 | 第28-29页 |
| ·生态廊道功能 | 第29页 |
| ·截留污染物,保护河流水质 | 第29-31页 |
| ·调节微气候 | 第31-32页 |
| ·减少洪涝危害 | 第32页 |
| ·经济生产 | 第32页 |
| ·休闲娱乐 | 第32-33页 |
| ·河流生物的营养源 | 第33页 |
| ·大型倒木影响河流多个生态过程 | 第33-34页 |
| ·过滤受污染空气,减轻大气对河流水体的污染 | 第34页 |
| ·美化环境,提升河岸带的景观美学质量 | 第34页 |
| ·景观结构和功能关系研究综述 | 第34-38页 |
| 第三章 徐州市河岸带概况 | 第38-44页 |
| ·徐州市概况及其河流水系 | 第38-39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39-41页 |
| ·研究区域 | 第39页 |
| ·样点选择 | 第39-40页 |
| ·样点的调查 | 第40-41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3页 |
| ·徐州市河岸带绿化结构类型 | 第41页 |
| ·城市化对河岸带绿化结构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| ·河流等级对河岸带绿化结构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四章 徐州市河岸带景观结构 | 第44-55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44-52页 |
| ·样点选择 | 第44-45页 |
| ·样点所在河流的基本情况 | 第45-47页 |
| ·徐州市河岸带结构指标体系建构 | 第47-50页 |
| ·河岸带结构指数的测定 | 第50-52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5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2-55页 |
| 第五章 徐州市河岸带景观功能 | 第55-8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55-83页 |
| ·徐州市河岸带功能指标体系选择 | 第55-58页 |
| ·河岸带功能指标的测定 | 第58-81页 |
| ·指标权重确定 | 第81-82页 |
| ·各样点功能指标的正规化处理 | 第82-83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83-87页 |
| ·各样点的功能 | 第83-84页 |
| ·城市河岸带与农村河岸带景观功能比较 | 第84页 |
| ·河岸带景观生态功能、使用功能和美化功能关系 | 第84-8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| 第六章 河岸带景观结构与景观功能关系研究 | 第88-103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88-89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89-100页 |
| ·河岸带一级景观功能与景观结构指标回归分析 | 第89-92页 |
| ·河岸带二级景观功能与景观结构指标回归分析 | 第92-96页 |
| ·河岸带三级景观功能与景观结构指标回归分析 | 第96-100页 |
| ·讨论 | 第100-10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| 第七章 本文结论及其对河岸带设计和建设的启示 | 第103-119页 |
| ·本文结论 | 第103-104页 |
| ·对河岸带景观生态设计和建设的启示 | 第104-116页 |
| ·对城市河岸带景观生态设计和建设的启示 | 第105-111页 |
| ·对农村河岸带景观生态设计和建设的启示 | 第111-116页 |
| ·本文结论在河岸带景观生态设计方案评价中的应用 | 第116页 |
| ·本文的创新点 | 第116-117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对以后研究的展望 | 第117-11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8-119页 |
| 附录一:徐州市河岸带主要乡土植物名录 | 第119-121页 |
| 附录二:科研成果 | 第121-12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2-136页 |
| 后记 | 第1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