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慈善新闻报道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Contents | 第9-12页 |
一、 引言 | 第12-15页 |
(一)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(二) 文献综述 | 第13-14页 |
(三)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4-15页 |
二、 慈善新闻报道的定义研究 | 第15-17页 |
(一) 国内慈善新闻定义研究概述 | 第15-16页 |
(二) 国外慈善新闻定义研究概述 | 第16页 |
(三) 本文采用的慈善新闻定义及特点 | 第16-17页 |
三、 慈善新闻报道面临的历史性机遇 | 第17-21页 |
(一) 经济机遇 | 第17页 |
1.我国慈善事业的经济基础 | 第17页 |
2.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经济状况比较 | 第17页 |
(二) 政治机遇 | 第17-18页 |
1.我国慈善事业的政治机遇 | 第18页 |
2.慈善新闻事业发展的政治机遇 | 第18页 |
(三) 社会文化机遇 | 第18-21页 |
四、 慈善新闻报道对慈善事业的积极推动作用 | 第21-28页 |
(一) 营造良好的慈善氛围 | 第21-23页 |
1.我国慈善氛围的缺失现状及影响 | 第21页 |
2.慈善氛围缺失的原因分析 | 第21-22页 |
3.解决慈善氛围缺失的对策及其意义 | 第22-23页 |
(二) 助企业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 | 第23-24页 |
1.我国慈善事业的“官民二重性”现状 | 第23页 |
2.媒体报道中的“企业形象” | 第23页 |
3.对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积极作用 | 第23-24页 |
(三) 提高慈善机构透明度,监督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| 第24-26页 |
1.公众捐款方式的调查研究 | 第24页 |
2.慈善组织面临的信任危机 | 第24-25页 |
3.慈善公共空间狭窄 | 第25页 |
4.慈善新闻报道对慈善组织的监督作用 | 第25-26页 |
(四) 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| 第26页 |
(五) 帮助被救助者树立正确的观念 | 第26-28页 |
1.新旧道德体系的衔接空缺 | 第26-27页 |
2.如何帮助被救助者树立正确的观念 | 第27-28页 |
五、 慈善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| 第28-33页 |
(一) 过分追求新闻特性,采访报道缺乏人文关怀 | 第28-29页 |
1.过分追求新闻特性造成的“二次伤害” | 第28页 |
2.采访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 | 第28-29页 |
(二) 题材选择中存在严重的偏颇性选择 | 第29-30页 |
(三) 媒体点名向公众人物募捐 | 第30-31页 |
1.新闻媒体的社会角色定位 | 第30页 |
2.社会公器的过“度”利用 | 第30-31页 |
(四) “捐款秀”止于捐款数字,后续报道不完善 | 第31页 |
1. “捐款秀”不能代表全部情况 | 第31页 |
2.后续报道不够完善 | 第31页 |
(五) 新闻报道的侵权现象 | 第31-32页 |
(六) 部分媒体职责不明确,超越法律和道德底线 | 第32-33页 |
六、慈善新闻报道的思维创新 | 第33-42页 |
(一) 明确新闻媒体职责,做好慈善事业传播引领者 | 第33-35页 |
1.媒体要注重慈善意识层次的提高 | 第33-34页 |
2.运用典型进行引导 | 第34页 |
3.媒体应该起到引导和传播慈善文化的作用 | 第34-35页 |
(二) 以人文理念来打造慈善之魂 | 第35-36页 |
1.首先要以人的生存环境进行关注 | 第35页 |
2.关注平凡人的慈善义举 | 第35-36页 |
3.义务宣讲法律法规 | 第36页 |
(三) 找准慈善新闻落脚点,加强后续报道 | 第36-37页 |
1.慈善新闻报道要找准落脚点 | 第36页 |
2.增强媒体报道的连续性 | 第36-37页 |
(四) 在媒体报道中创建慈善品牌提升社会影响 | 第37-38页 |
1. “媒体慈善”的初步探析 | 第37页 |
2.合理的整合资源打造媒体慈善的影响力 | 第37-38页 |
(五) 巧借外脑,打造慈善新闻报道新模式 | 第38-40页 |
1.整合多元化学界业界思想 | 第38-39页 |
2.合理利用其它思想提高新闻人报道水平 | 第39页 |
3.慈善新闻报道的深度嬗变 | 第39-40页 |
(六) 探索多元化的报道形式 | 第40-42页 |
1.广播媒体的多元化报道形式 | 第40页 |
2.电视媒体的多元化报道形式 | 第40页 |
3.报纸的多元化报道形式 | 第40-41页 |
4.新媒体的多元化报道形式 | 第41-42页 |
七、 结语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