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地球物理学论文--大地(岩石界)物理学(固体地球物理学)论文--地热学论文--温泉学论文

广东从化温泉区地下热水的分布特征和数值模拟研究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11页
第1章 引言第11-20页
   ·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·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概况第13-16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·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第16-20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·数据资料来源第17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7-20页
第2章 从化温泉区地质背景第20-31页
   ·自然地理概况第20页
   ·地层第20-23页
     ·泥盆系帽子峰组(D_3m)第20-21页
     ·石炭系孟公坳组(C_1ym)第21-22页
     ·石炭系石磴子组(C_1sh)第22页
     ·石炭系测水组(C_1c)第22页
     ·侏罗系上侏罗统下段(J_1a)第22页
     ·侏罗系上侏罗统中段、上段(J_(2-3)b)第22-23页
     ·第四系(Q)第23页
   ·侵入岩第23-24页
     ·燕山三期黑云母花岗岩(γ_5~(2(3)))第23页
     ·燕山四期花岗岩(γ_5~)3(1)))第23-24页
     ·燕山晚期霞石角闪石正长岩(ξ_5)第24页
   ·构造第24-29页
     ·东西向断裂构造第24-26页
     ·北东向断裂构造第26页
     ·南北向断裂构造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北西向断裂构造第27-28页
     ·各构造带与地下热水关系第28-29页
   ·水资源概况第29-30页
   ·地下热水的分布与形成简述第30-31页
第3章 地下热水三维模型概化及数学模型第31-44页
   ·模型概化第31-36页
     ·热水富集带位置确定第31-33页
     ·模型范围确定第33-35页
     ·模型分层第35-36页
   ·数学模型第36-38页
     ·地下水流动模型第36-37页
     ·热量运移模型第37-38页
   ·边界条件概化第38-40页
     ·地下水流动边界条件第38-39页
     ·热量运移边界条件第39-40页
   ·模型网格剖分第40页
   ·模型时间离散第40-41页
   ·参数分区第41-42页
     ·渗透系数第41页
     ·导热系数第41-42页
     ·参数分区结果第42页
   ·初始条件第42-44页
第4章 模型识别第44-53页
   ·老温泉区自流温泉第44-47页
     ·地下水流场模拟第44-46页
     ·温度场模拟第46-47页
   ·新温泉区开采井第47-51页
     ·地下水流场模拟第47-51页
     ·温度场模拟第51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1-53页
第5章 预测计算第53-60页
   ·参数设定第53页
   ·方案一第53-56页
     ·开采 5 年第53-54页
     ·开采 10 年第54-56页
   ·方案二第56-59页
     ·开采 5 年第56-57页
     ·开采 10 年第57-5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6章 结论及建议第60-64页
   ·结论第60-62页
   ·建议第62-64页
致谢第64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70页
个人简历第70页

论文共7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华北东部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研究
下一篇:北京地区典型热储层损害评价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