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21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·蓝藻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·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现状及危害 | 第9页 |
·蓝藻资源化利用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·蓝藻资源化利用情况 | 第10-11页 |
·蓝藻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·蓝藻厌氧发酵产沼气技术 | 第10-11页 |
2 沼气纯化 | 第11-15页 |
·沼气纯化技术 | 第11-14页 |
·生物脱硫 | 第14-15页 |
3 氧化亚铁硫杆菌及其应用 | 第15-19页 |
·氧化亚铁硫杆菌简介 | 第15-16页 |
·氧化亚铁硫杆菌除硫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生物脱硫中氧化亚铁硫杆菌固定化技术 | 第17-19页 |
·固定化技术 | 第17页 |
·固定化方法及其固定化载体 | 第17-18页 |
·固定化氧化亚铁硫杆菌脱硫研究进展 | 第18-19页 |
4 本课题研究目的、意义及主要内容 | 第19-21页 |
·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9页 |
·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蓝藻厌氧发酵技术 | 第21-28页 |
1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21-22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1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21-22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22-24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22-23页 |
·试验方法及装置 | 第23-24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24-27页 |
·沼气中甲烷含量变化 | 第24-26页 |
·沼气中含硫气体含量变化 | 第26-27页 |
4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氧化亚铁硫杆菌菌群筛选及其鉴定 | 第28-39页 |
1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28-2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8页 |
·主要实验仪器与设备 | 第28-29页 |
·培养基 | 第29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29-31页 |
·T.f菌富集培养 | 第29页 |
·T.f菌鉴定 | 第29页 |
·T.f菌不同培养条件的研究 | 第29-30页 |
·温度对T.f菌氧化Fe~(2+)活性影响 | 第29-30页 |
·初始pH对T.f菌氧化Fe~(2+)活性影响 | 第30页 |
·氮源对T.f菌氧化Fe~(2+)活性影响 | 第30页 |
·T.f菌对于氧化Fe~(2+)活性的生长特征曲线 | 第30页 |
·分析方法 | 第30-31页 |
3 结果与讨论 | 第31-38页 |
·T.f菌富集培养 | 第31页 |
·氧化亚铁硫杆菌鉴定结果 | 第31-33页 |
·环境条件对T.f菌氧化Fe~(2+)活性影响 | 第33-38页 |
·温度对T.f菌氧化Fe~(2+)活性影响 | 第33-34页 |
·初始pH对T.f菌氧化Fe~(2+)活性影响 | 第34-35页 |
·氮源对T.f菌氧化Fe~(2+)活性影响 | 第35-37页 |
·T.f菌对于氧化Fe~(2+)活性的生长特征曲线 | 第37-38页 |
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固定化氧化亚铁硫杆菌除硫研究 | 第39-49页 |
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9-40页 |
·实验菌种 | 第39页 |
·实验药品 | 第39页 |
·实验仪器及装置 | 第39-4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40页 |
·海藻酸钠包埋固定微生物的固定化方法 | 第40页 |
·固定化氧化亚铁硫杆菌脱硫工艺运行研究 | 第40-43页 |
·吸收液和含硫气体 | 第40-41页 |
·吸收原理及工艺流程 | 第41页 |
·生物填料塔的运行 | 第41-42页 |
·H_2S的吸收 | 第42-43页 |
2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3-47页 |
·海藻酸钙凝胶小球直径及体积测定结果 | 第43页 |
·生物填料塔的运行研究 | 第43-45页 |
·不同浓度吸收液对含硫气体的脱除效果及工艺运行情况 | 第45-47页 |
3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9-51页 |
1 主要结论 | 第49页 |
2 实验中不足及展望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位论文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