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4页 |
·实时荧光定量PCR(qPCR)技术研究简史 | 第12页 |
·qPCR | 第12-16页 |
·qPCR基本原理 | 第12-13页 |
·qPCR的技术原理 | 第13-14页 |
·荧光化学基团 | 第14-15页 |
·qPCR的定量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qPCR的优越性及应用 | 第16页 |
·内参基因在qPCR中的应用 | 第16-21页 |
·内参基因的必要性 | 第16-17页 |
·理想的内参基因应具备的条件 | 第17页 |
·植物中常用的内参基因种类 | 第17-19页 |
·内参基因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| 第19-20页 |
·已报道的茄科植物的qPCR内参基因 | 第20-21页 |
·颠茄概况 | 第21页 |
·托品酮还原酶(TRs)研究进展 | 第21-24页 |
第2章 绪论 | 第24-26页 |
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4-25页 |
·研究范围和内容 | 第2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40页 |
·实验材料及试剂耗材 | 第26-27页 |
·植物材料 | 第26页 |
·菌株和质粒 | 第26页 |
·仪器和设备 | 第26页 |
·试剂盒及试剂购买 | 第26-27页 |
·常规试剂和培养基的配置 | 第27页 |
·常规方法和操作步骤 | 第27-29页 |
·植物RNA的提取与检测 | 第27-28页 |
·DNA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 | 第28页 |
·目的条带的回收 | 第28页 |
·连接反应 | 第28-29页 |
·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(CaCl2法) | 第29页 |
·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| 第29页 |
·重组子的鉴定、测序 | 第29页 |
·颠茄候选内参基因的部分克隆 | 第29-31页 |
·从颠茄总RNA合成第一链cDNA | 第29-30页 |
·候选内参基因核心片段的克隆 | 第30-31页 |
·颠茄qPCR标准体系的建立 | 第31-34页 |
·颠茄无菌苗的处理 | 第31-32页 |
·RNA质量与浓度的确定 | 第32页 |
·Quant cDNA第一链的合成 | 第32页 |
·qPCR反应 | 第32-33页 |
·内参基因表达稳定性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AbTRⅡ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| 第34-39页 |
·AbTRⅡ基因核心片段的克隆 | 第34-35页 |
·AbTRⅡ基因3’RACE的获得 | 第35页 |
·AbTRⅡ基因5’RACE的获得 | 第35-37页 |
·AbTRⅡ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 | 第37-38页 |
·AbTRⅡ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38页 |
·AbTRⅡ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分析 | 第38-39页 |
·AbTRⅡ基因的毛状根诱导谱分析 | 第39页 |
·颠茄发根生物碱的提取及检测 | 第39-40页 |
·生物碱的提取 | 第39页 |
·生物碱的HPLC测定 | 第39-40页 |
第4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62页 |
·颠茄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分析 | 第40-52页 |
·候选内参基因核心片段的获得 | 第40-41页 |
·内参基因荧光定量引物特异性分析 | 第41-44页 |
·内参基因稳定性分析 | 第44-52页 |
·AbTRⅡ基因全长cDNA的获得和分析 | 第52-62页 |
·AbTRⅡ基因的获得 | 第52-53页 |
·AbTRⅡ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53-58页 |
·AbTRⅡ基因荧光定量引物的特异性分析 | 第58页 |
·AbTRⅡ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分析 | 第58-59页 |
·AbTRⅡ基因的毛状根诱导表达谱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颠茄发根东莨菪碱和莨菪碱含量 | 第60-62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2页 |
附录 缩写词表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6页 |
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、参研项目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