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东北宣汉地区飞仙关组滩相储层分布规律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6页 |
·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、意义 | 第9页 |
·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·存在的问题 | 第10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0-12页 |
·对于已有勘探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分析 | 第11页 |
·飞仙关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相分析 | 第11页 |
·飞仙关组储层形成机制与储层分布规律探索 | 第11-12页 |
·飞仙关组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勘探区带分析 | 第12页 |
·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手段 | 第12-14页 |
·主要工作量 | 第14页 |
·取得的主要进展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6-19页 |
·研究区地理位置及构造位置 | 第16页 |
·川东北宣汉地区飞仙关组的构造演化 | 第16-17页 |
·飞仙关组沉积格局分析 | 第17-19页 |
第3章 川东北宣汉地区飞仙关组层序地层特征 | 第19-29页 |
·飞仙关组三级层序序划分依据 | 第19-25页 |
·划分标志 | 第19-23页 |
·关键界面识别 | 第23-25页 |
·飞仙关组三级层序格架建立 | 第25-29页 |
·层序界面标定 | 第25-27页 |
·地层格架的建立 | 第27-29页 |
第4章 川东北宣汉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展布 | 第29-41页 |
·飞仙关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| 第29-30页 |
·单井相划分 | 第30-34页 |
·飞仙关组沉积相及滩体展布 | 第34-41页 |
·飞仙关组层序框架内的沉积相及滩体展布 | 第34-35页 |
·沉积相及滩体的平面展布 | 第35-39页 |
·滩体展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| 第39-41页 |
第5章 川东北宣汉地区飞仙关储层形成机制研究 | 第41-59页 |
·宣汉地区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类型与成岩序列 | 第41-44页 |
·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| 第41-43页 |
·成岩作用序列 | 第43-44页 |
·白云石化作用 | 第44-51页 |
·白云石化特征 | 第44-45页 |
·白云石分布 | 第45-47页 |
·白云化作用与层序、沉积相关系分析 | 第47-49页 |
·白云石化作用模式 | 第49-51页 |
·溶蚀作用 | 第51-56页 |
·飞仙关组溶蚀作用特征 | 第51-54页 |
·溶蚀作用与层序关系 | 第54页 |
·溶蚀作用与沉积相关系 | 第54-56页 |
·溶蚀作用机制及模式 | 第56-58页 |
·同生期溶蚀作用机制与模式 | 第56-57页 |
·中成岩早期溶蚀作用的机制和模式 | 第57页 |
·晚成岩期溶蚀作用机制与模式 | 第57-58页 |
·飞仙关组储层形成机制 | 第58-59页 |
第6章 川东北宣汉地区飞仙关组储层展布特征及评价 | 第59-74页 |
·储层特征 | 第59-67页 |
·岩石学特征 | 第59页 |
·储渗空间类型 | 第59-61页 |
·单井储层解剖 | 第61-67页 |
·储层分布特征 | 第67-72页 |
·储层发育与层序体系域的关系 | 第67-70页 |
·储层分布特征 | 第70-72页 |
·储层发育与沉积相的关系分析 | 第72页 |
·台地边缘内储层发育特征 | 第72页 |
·局限台地内储层发育特征 | 第72页 |
·储层发育规律认识 | 第72-74页 |
第7章 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勘探区带分析 | 第74-78页 |
·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| 第74-75页 |
·天然气成藏有利区带分析 | 第75-78页 |
主要认识和结论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84页 |